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本忠等: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 作者:陆城街道党政办调查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25 录入:吴玲香 ]

——十里铺村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情况调查

十里铺村,因古有商贾云集,开铺成市于此,因此得名。全村版图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3509亩,辖8个村民小组,1632户,4233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181名。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2万元。

在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中,近年来该村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引领,以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为目标,以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动力,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卫生室农资超市进行了重新选址建设,完善了东阳光多晶硅项目安置还建小区功能,结合全市项目搬迁,规划了占地131亩的安置还建新区;并对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整治,着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人为本解难题,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把解决农村居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上花气力,下功夫。

(一)村民不跑腿,服务在社区。按照高标准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卫生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室的要求,规范配套,功能齐全。目前已成为村民的政治中心、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69个群众服务事项可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次办结;卫生室按标准建设进行设施配套,为村民就医提供了方便,做到了小病不出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有棋牌室、配有健身器材,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图书室现有图书3500余册,内设留守儿童学习室,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提高了便民服务质量,也让党员干部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了“一站式”管理服务。

(二)务工不出门,就业在园区。该村与陆城、枝城左右相连,具有“一肩挑两城”的得天独厚区位优势。2005年,宜都市“一号工业园区”规划实施,各种项目相继动工兴建,十里铺村现已成为典型的园中村,目前辖区内企业已达43家。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他们采取挨家挨户地对居民发放便民联系卡,从摸清情况入手,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居民失业情况,重点了解和掌握人员的个性、技能、工作经历、就业意愿以及面临的困难等第一手资料,心中建起一本明细账,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目前,安置就业就业人口900余人,每人年收入平均在26400元左右,增加收入近3000万元。为全村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健身有阵地,居住在小区。随着市工业园区的茁壮成长、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拆迁安置已成为服务项目的工作之首。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规划兴建十里铺村新区,统筹安置全市项目拆迁户。安置还建新区紧邻宝塔路,距宜都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陆城2公里,交通区位十分便捷。新区建设坚持以设计标准化、居住集中化、创建特色化的“三化”标准,建设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安置还建新区。新区红线规划总面积132亩,由村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休闲广场、低层住宅区等部分组成,其中,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6亩;安置还建新区规划面积126亩;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分三年实施建成。整个新区建筑密度27.97%,容积率1.16,绿化率35.8%。目前,文明小区已全面建设完成,道路绿化、路灯等设施全面配套,同时建设了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每天傍晚有上百名村民在广场跳舞健身,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还建新区正在加紧建设。

二、产业发展当重点,满足居民两个文明增长需求

农民要富起来,靠的是经济发展。围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需求,该村抓了四项工作。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立足柑桔品质抓提升。2012年注册成立了“龙云山生态合作社”,正确引导全村广大农民走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柑桔种植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合作社组织、管理、销售及合作社基地示范带动我村柑桔品质不断上升,全村柑桔销售收入去年达560万元,比上年增收20%。立足花卉苗木抓增收。该村于2009年成立了十里铺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走出了一条为民增收路子,全村现有4大家苗木生产基地,面积达450亩,解决就业210人,销售收入3500万元。

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积极鼓励个体经济、服务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渠道增多。先后新办起22家农家乐、理发、修理、肉食、超市,我村克服人均耕地不足的瓶颈,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足和传统技术优势,村打工者协会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依靠打工志愿者协会解决剩余劳动力,现有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00余名,实现了年务工收入2000多万元。个体经济和劳务经济已成为全村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去年这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2万元,这与领导要求和老百姓的期盼远远不够。今年该村作出了以“两城(陆城、枝城)四路(宜张高速路、宜华一级路、九号路、双城路)一园(十里铺工业园)”为依托,实施“一路(发展路)一区(十里铺新区)一园(商贸物流园)”的建设规划,努力打造宜居村庄。建设120亩十里铺现代商贸物流园,发展城郊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全力冲刺“全市十强村”。

四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村投资420多万元,对35公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如今全村所有道路、小道,包括田间作业道全部实行了水泥硬化。在乡村清洁工程上,村投资13万元,实现了村民垃圾全部袋装清运,彻底解决了脏、乱、差现象,使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整治乱堆乱放、违章建筑、尘土杂物,具体达到门前无猪圈厕所围墙、花坛无杂草杂物、庭院无乱堆乱放、墙体无乱贴乱挂、沿路无危房旧舍、村庄无乱搭乱建、路肩无杂草淤泥、边沟无杂物堵塞、路边无乱停乱放、路旁无乱植乱种“十无”目标。

2017年,十里铺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2.016万元。全村有1610户住进楼房,1632户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并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其中1345户用上了宽带,1320个家庭拥有小轿车,98%家庭拥有摩托车和三轮车,有780户完成了“一池三改”,超过90%户用上了沼气和天然气,超过90%的用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还有近1350户实现了庭院净化。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率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危房改造、大病救助、“五保”、低保、贫困助学等实现应保尽保,并按标准实施,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三、民主管理得人心,清纯和谐乡风吹拂村庄大地

通过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和谐。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村党总支现有党员184人,下设4个党支部。村委会下设妇女联合会、计划生育联合会、治保调解委员会、民兵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会联合会。

二是不断加强学习。实行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三委”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召开碰头会。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经常性组织党员群众交心谈心,抓实党员“双五星”创评、“双指数”管理。村组干部包组联户、每户必访,进百家门、解百家难。

三是推进民主管理。村“两委”班子全面推行民主化、法制化管理制度,办事重民意,决策讲民主,认真落实五事制干群互动工作法,通过群众询事、干部论事、代表议事、公开办事、群众议事的五个程序,使广大村民享有“四权”。凡涉及到村里大事和大多数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通过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市镇人大代表讨论,公开操作,投票表决。调查显示,该村广大村民对本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议事的满意度达到了95%。

四是抓好活动载体。2017年4月,成功举办“村企联谊庆五一,军民共建文明村”文艺汇演,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和谐示范户”、“项目建设带头人”、“孝老爱亲模范”、“先进共产党员”等评先表彰和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等系列活动,全村形成了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的身后氛围。

五是推进依法治村。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在全村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建成8个治安中心户。目前,我村已实现“七无”目标,即无赌博、无盗窃、无迷信、无斗殴、无吸毒、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

近年来,十里铺村先后荣获湖北省“三农”档案工作示范村、湖北省卫生村、省级“宜居村庄”、“生态村”等荣誉称号。村民们作了一首打油诗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居住在小区,幸福美满在家里;勤劳工作在园区,美好生活围着你;享受服务在社区,互敬互学解难题。”

面向未来,十里铺村党总支一班人信心更足,意志更坚,将进一步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提振精气神,释放正能量,为全村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和谐,村民生活更加富裕安定而奋斗。

(作者:陆城街道党政办调查组;参加调研人员:鲁家葵 罗凌云 王本忠 杜玉 陈涛 ;执笔:王本忠)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