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可能模式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毅鹏教授认为,社会资本、精英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生态绿色资本,可能会给未来的农村社区建设以重要提示。
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资本是指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具体地说,就是小到一个群体(包括社区),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其主体间团结合作的连接程度,连接好的、密切的,社会资本就丰富;连接比较松懈的,社会资本层架就比较少。社会资本的形式往往表现为信任、关系网络、认同与参与,一个社会资本存量比较丰富的社会,往往是一个幸福感比较强的社会。与村落社会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密切的互助关系)相比,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资本开始流失,家庭、邻里以及一些基于劳动生产而生成的互助体系逐渐解体。因此,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发现并培育社区的社会性、自然村的延续性,增强村民间的互动、生产生活互助,激活村落自治传统。
精英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中国自古以来在乡村就有自治的传统,后来被学术界转化为一个理论,也就是乡村精英理论。中国的“村”其实是“家”的放大,“家”如果没有一个当家者,这个“家”也不可避免地要败落。因此,乡村精英理论在分析村落问题的时候很有说服力,包括农村社区建设,也应该关注这种模式。比如浙江省德清县今年主办了一个中国乡贤治理论坛,乡贤在德清县的村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德清打出的这张“乡贤治理牌”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像河南新乡刘庄的“史来贺现象”,也是乡贤治理的典型。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贤精英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些村落精英,包括返乡的青年群体,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文化资本是当下一个非常火的词。它是一种在有机体内可持续的特性,包含了可以赋予权力和地位的累积文化知识的一种社会关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具有高度的增值性,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对于个体、群体,对于一个地区,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更注重文化资本的含量,想方设法保留住一些古老的东西。文化资本的概念得到空前的彰显。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村落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时间长久,地方性和本土性、文化的稀缺性,以及在当代重构的可塑性等特征。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如果将其与文化资本相契合,将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效果。经济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村落本来就是一个生产的单位,村落的经济资本对农村社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资本盘活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生态绿色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生态绿色资本的重要性在于农业文明的自然性,它可以使社区获得“永续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地区在村落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种是完全重建,一种是依托原有的村落进行建设,后者不仅能够节省资金,而且维系了村落的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镇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