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罗飞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泥鳅效应

[ 作者:罗飞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1 录入:实习编辑 ]

在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农村面临着青壮年不断外流,“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社会发展和治理的“短板”。由此可见,“弥补短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吴堡县也存在着上述问题,特别是撤村并支后,村镇少了,矛盾多了,这就对农村社区建设和便民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县委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后,创新性地提出建设“六个一”新型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工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泥鳅效应”。

“泥鳅效应”原是指在成千上万条黄鳝中放入几条泥鳅,泥鳅为了冒出水面吸氧而上下窜动,迫使黄鳝也不停地蠕动,从而生出粘液得以延续生命,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黄鳝的死亡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想不断焕发“生机”,就必须依靠农村党组织和党员这一对“泥鳅”,充分凝聚各方合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同心同力,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新型社区。吴堡县委统筹考虑后,决定利用农村闲置的小学校舍,撤并乡镇的机关驻地等闲置公共资源,创新性地提出建设“六个一”新型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工程,即选取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辐射周边4-8个行政村形成一个社区单元,建立包含一所幼儿园、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便民服务点、一个便民超市、一个村民活动场所和一个养老托老服务站为一体的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规划,全县首批实施3个新型农村中心社区的试点建设,将于2016年底建成投用。力争在“十三五”末建成20个,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方向发展。

突显“两个作用”,创新便民服务。在建设之初,吴堡县委就提出新型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照顾留守老人的饮食起居,组织志愿者进行义务接送留守儿童;支部组织党员干部、社会爱心人士对特殊群体、困难户、军烈属等进行捐助,济贫解困;党支部组建义诊服务队,对周边群众实行免费诊疗,普及医疗卫生常识,让“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观念深入人心;组织开展“老党员讲故事”、“红歌比赛”、邀请外来剧团演出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宣传文明新风尚;推行群众事项“干部代办制”,将群众需到镇上或县上相关部门办理的事项,登记受理,集中代办。通过党员干部影响、带动整个干部队伍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树立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六个一”新型农村社区在吴堡县农村的成功实践,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工作实践中锻炼了干部队伍,一批政治觉悟高、服务意识强的年轻干部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支部书记真正为民着想、为民办事,才能赢得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在先进村支部和优秀村支书的带领下,村民们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全县上下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氛围浓厚、干劲十足,为打造功能齐全、服务高效、村容整洁、村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