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参加了某农民朋友的一场婚宴,让人有几分担心。
制作婚宴的一般都是“忙时干农活,闲时上灶台”的“草台班子”,所谓的厨师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在简陋的场地上随便搭一个棚子就是厨房,各种生熟食品任意搁置,既无防尘防蝇设备,也无消毒工具。农村婚宴一般在一二十桌,有的地方还要连办几天,生熟食品大多是提前一次性制作完成,有些食品隔夜后会变质。厨师往往是这边刚刚切过生肉,那边就用手去抓拌凉菜。加上厨房周围奔跑打闹的孩童,食品的卫生质量着实堪忧。
为了节约成本,事主在婚宴的原料选购上,优先考虑价格因素,购买、进货渠道较混乱,很容易使一些假劣食品上餐桌。
食品安检部门应深入基层,把农村家宴纳入监管范围,与乡镇联合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用群众最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如黑板报、科普书籍、广播等,介绍食品安全科普常识。
同时,对于操办农村家宴的流动厨师,应强制其在所在乡镇备案,按食品从业人员的要求对其进行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明、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各地食药监部门也应建立食品监管溯源机制。在乡镇确定质量、信誉较好,价格公道合理的食品经营户,作为农家宴食品原料供应点,建立健全索标索证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保证农家宴食品来源有源可溯,有据可查。加强对采购外卖熟食的监管。对原料供应点进行登记备案,以防假劣食品和不具备资质人员进入农家宴食品供应、加工环节,并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调查等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