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我们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7月31日上午,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表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复苏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活化石。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张,一些传统村落慢慢消失了。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国内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其带来的文化损失有多大?无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源于此,对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主持召开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大会”新闻发布会,以及这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村落保护意识,便值得肯定与点赞。据悉,我国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显然,这样的摸底建档,正是保护传统村落的起点,但在保护的具体操作中,还应更加谨慎。
以首批公布的保护名录中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鸡鸣驿村为例,其就受到了“保护开发不当”的威胁。在2014年前后,外人入村要买门票,村里的主街道两侧开设了多家古玩店、玉器店,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都上了锁,专供收费参观,这极大破坏了村落的原有风貌与村民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二次破坏”,必须引起重视。而这,其实也道出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够高。但不管面临多少困难,保护传统村落的力度都不能减弱。
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留得住、活起来,就必须对症下药。对于资金问题,除了政府部门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比如,“腾讯新乡村行动”就是不错的案例。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老百姓也才能记得住乡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云南日报 2017-08-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