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既要注重对包括历史建筑、碑刻、雕塑等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强调对包括传统技艺、节庆文化、宗教信仰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龙门县地处惠州市北部,增江上游。位于龙门县龙华镇龙华村委会的绳武围村属清代建筑,由围墙、祠堂及周边的三合院式的民居组成。绳武围村历史悠久,结构讲究,规模较大,是龙门县域内具有较高文物研究价值的传统建筑。该村不仅有气势恢宏的建筑,而且还有悠久的民俗文化。
一、龙门县绳武围村的民俗文化
笔者在走访考察中,了解到绳武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如下几种:
1.婚俗“担担”。“担担”,是龙门县传统婚俗礼仪中的一种形式。“担担”礼仪始于清代初期,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传说起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吉日良时,新郎在数名亲友的陪同下,亲自上门接新娘回家拜堂成亲。新娘的父母吩咐亲戚去送担。担之中的盒箩,装有大桔、利是、红糖、粘谷、糯谷,还有两碗“暖房”的饭菜,寓意深刻。“担担”礼仪流传至今,它具有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盒箩用竹篾编织,用藤作耳,工艺精致,造型美观,又有较高观赏价值。
2.客家山歌。龙门县境内有许多客家人,绳武围村周围也分布着许多客家人,客家山歌经过不断发展,形式内容越来越丰富,大体上可分为原生态山歌、革命山歌、客家童谣山歌、民俗类山歌等等。
3.迎娶习俗。当男方择好迎娶新娘的良辰吉日,先提前一个月由媒婆带上礼金通知女方。待到迎娶日的前一天为起厨,新郎叫齐亲房人帮忙,把新娘房布置完善,并将祖祠里外搞好卫生,张灯结彩;“绳武”大门及李氏宗祠挂满写着“李府”两字的灯笼,五光十色焕然一新。迎娶日当天为正日,早上迎娶队伍吃完早饭,高举“李府”仪仗、大灯笼和彩旗,抬着大红花轿,吹响八音浩浩荡荡地前往新娘家。午间新翁接受亲朋的致贺,炮竹喧嚣,热闹非凡。下午男方家大摆筵席,中厅高朋满座,互为祝福,举杯欢庆。黄昏时刻,迎亲队伍的八音从远而近,亲朋村前迎接,在人群的庆贺声与门外的炮竹声中新郎把新娘子迎回了新房,众人闹洞房欢声笑语。次日新婚夫妇晨起之后,先拜祖祠灵牌,后拜家公、家母、亲房,毕后吃饭散厨。
4.出嫁习俗。谁家千金自接到男方迎娶吉日的通知后,要提前三十天进入专用女房“藏月”。其意义一是母亲在与女儿分离前夕,提前间断见面冲淡别离之情。在女儿入了藏月之日起,母女只有在第四天、第十一天各相见一次,目的是使双方在日后女儿出嫁离别之时都不要太伤心;二是要在出嫁前使千金学会为妇之道与家务料理等。千金所住藏女房中内有两厨一厅和三房楼阁,足够十多个同伴女孩住宿。千金家属天天派人送来些米油盐菜,由藏楼姐妹教千金小姐做饭、料理家务;同时饭后时间教她尺码搓线,学习缝制小宝宝的衣服,及为人媳妇之礼节等,使其真正成为入得厨房,出得厅堂之贤妻。
此外,龙门县传统古俗节日犹多,除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大众节庆外,还有“十月朝”、“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绳武围村民间会节文化最具地域特色,有的已演化为各有特色的村落文化。
二、绳武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府的支持,村民的参与,整体而言,绳武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留存。当前,绳武围村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已被找出。应该说,绳武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市场化、商业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逐渐缺失了“乡土、乡情、乡音”。当前,绳武围村“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了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美国历史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是破坏。在这样的状况下,绳武围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与破坏。村落里年轻一代不爱欣赏那些土里土气的民族文化了。据村支书介绍,他家小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电视娱乐已经成为孩子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至于传统的艺术民俗,孩子们一无所知,也从来没有主动去关心过。传统文化慢慢淡出年轻人的视野,此外,村落中还有不少传统文化艺人逐渐退出了传统文化的创作与表演舞台。
第二,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足。村民对“非遗”认识的不足,一方面导致了未被发现的“非遗”遗漏,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让“非遗”的民俗文化特色遭到忽略。就拿村落婚俗“担担”来说,“担担”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村民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价值。笔者在考察中了解到,现代多数人根本不清楚其丰富的价值。笔者以为,村落中大多数居民对民俗文化认知度不高,在公众甚至部分领导干部中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了解,正是这种所谓的不了解,掩盖了村落文化本应有的价值。村落中的年轻人多倾向于在酒店举办婚礼,导致村落传统的婚俗文化内涵被严重篡改和扭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
第三,传承人面临断层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心领神会。面对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冲击,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忙着打工挣钱,追逐时髦,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观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许多年轻人知晓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但对民族的民俗节庆等知之甚少。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孙子辈认为学习这些技艺没有“钱途”,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学习。由于缺乏传承人,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危机。
三、绳武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绳武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特色山歌、婚俗“担担”、剪纸等无疑是最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使其得到继承和保护,还要不断地创新,寻求新的发展。特别要对传承人予以认定保护。
第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远无法恢复或再生。所以,人们在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
第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承担责任的工作。因此,应该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村落中的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最终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三,从法制层面来说,政府部门应从立法角度出发,出台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章与条例。因此,建议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可以颁布山歌、婚俗等民俗文化的保护条例、保护方案、保护措施等。
第四,切实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就是要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待遇,使他们衣食无忧,并鼓励他们多收徒、授徒,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民俗文化相关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宣传。
总之,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需要人们在确保文化遗产原生状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合理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日常生活中,以此提高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