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地处吉林省西部,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未来三到五年,是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一、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全市农机总动力63.1万千瓦,拥有各种农机26257台,其中小型农机24621台,90马力以上大型农机1636台。全市农作物机播率85%左右,机收率不到60%,秸秆直接还田率20%左右。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全市以抗旱坐水一条龙作业模式的粮食高产模式化种植技术日益成熟,高光效、膜下滴灌、测土施肥、生物防治等技术全面推广,科技贡献率接近70%。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灭鼠、生物防治等五项重点增产技术205万亩,开展粮食高产创建13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优质粮面积达到70%以上。还开展了科技110、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建立庄稼医院等科技服务平台,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3家,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发展到40个,各类名牌发展到75个,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65万亩,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带动农户3.6万户增收。农产品流通市场和贸易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12个。
4.农业服务社会化。全市农村经纪人达到3000多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122个,遍及粮食、瓜果、蔬菜、家畜、水产等10多个产业,带动农户近3万户,可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全市特色产业发展面积462万亩,温室大棚1.4万栋,形成了以舍力镇、叉干镇、大岗子镇等乡镇为主的花生、豆类产区,以两家子镇、烧锅镇乡等乡镇为主的大挠子产区,以红岗子乡、四棵树乡等乡镇为主的西甜瓜产区,以大赉乡、安广镇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区的产业格局,特色产业村屯发展到189个。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全市现有大小机电井11067眼,其中大口径机电井7941眼,灌溉面积13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1%。
7.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全市以新型职业农民项目、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通过召开现场会、科技大集、科技资料、科技光碟、广播电视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形式,已开展农业技术培训400多场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培训农技人员300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1000户,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万余份。
二、制约因素
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全市农村劳务输出近5万人次,实现收入10亿元,但是农村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仍然没有离开土地,短期打工的多,到城镇、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少,土地无法高效流转,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我市土地经营大户有1883户,家庭农场151户,其余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市农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3.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工作建议
1.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要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加速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推广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
3.推进农业机械化。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逐步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买卖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强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良的品种,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制度、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大安市农业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现代农业》2017年第0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