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能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再到餐桌全程追溯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下称“追溯平台”)正式上线,并将率先在四川、山东、广东3个省份开展试运行。这是7年来相关部门推行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
据悉,该体系是从肉类、蔬菜“一荤一素”追溯开始突破的。经济导报记者采访发现,身为试点省份的省会城市,目前济南至少70%的蔬菜可以成功追溯到批发市场,但仍需摸索精准追溯到产地的模式。
受访人士认为,目前蔬菜种植业过于分散的现状,是追溯不精准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孔祥智预计,“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与相关部门的主动出击,农产品的追溯会越来越精准,老百姓的餐桌也将真正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食品安全。”
精品蔬菜VS自营品牌蔬菜
7月8日,周六,济南,银座超市和谐广场店。经济导报记者发现,这里的蔬菜专柜售卖两种类别的蔬菜,直观区别在于,一类包装精美、价格不菲,如紫洋葱每斤10元,是另一类(紫洋葱价格为每斤1.45元)的7倍左右。
经过了解,经济导报记者得知,一类是精品蔬菜,由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农业企业供货;另一类是自营品牌蔬菜,由银座蔬菜运输公司负责采购配送。
实际上,精品蔬菜和自营蔬菜,对应着目前山东乃至全国农产品生产的两种不同业态。具体到销售端,区别就在于高达数倍的价差。
孔祥智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等这些企业化、集约化的运营模式,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精品化,这也是他一直倡导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他认为,这种运营模式可平抑农产品价格,增加抗风险能力,避免中小农户决策“一窝蜂”,当然更能够保证利润。
而在山东试运行“追溯平台”的当下,农业集约化发展方向又多了一个优点:有助于实现农产品信息追溯。可以想见,集约化生产的农业企业,在自产精品蔬菜的外包装上打上二维码,实现“追溯平台”要求的“向下传递追溯信息,并采集到国家追溯平台,满足政府监管和公众查询的需要”,并不是一件难事。
精品蔬菜有望实现全程精准追溯,自营品牌蔬菜呢?
银座超市相关人士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时下这类蔬菜多采购自周边县区,济南市面上的蔬菜大多是相同来源。相对于量少价高的精品蔬菜,自营品牌蔬菜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实现精准追溯意义显然更大。
带着疑问,经济导报记者又造访了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在该市场,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每个交易摊位基本都在使用“追溯电子秤”。
“大宗农产品过磅都用它,因为这是统一配备的,客户比较信任。缺点是‘4两一蹦字儿’,少量交易还得自备台秤。”在该市场“练摊儿”7年之久的业户刘芳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据介绍,2011年济南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追溯电子秤”便是当时配备的,可打印带有追溯信息的小票,同时完成数据上传,实现数据对接,从而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
除了“追溯小票”,市场管理方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还“加码”提供了其他追溯方式。其蔬菜分公司副总经理刘福水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客户还可以在市场开具“一票通”,上面蔬菜购买的时间、品类、重量、业户等信息一应俱全。
有了上述两种追溯方式,客户便可将蔬菜质量信息追溯到刘芳这样的批发市场业户。
农产品松散生产之殇
“我去进菜,往往是几家、几十家农户一起采购才能足量,有时甚至需要跨几个村,真要追溯起来,只能靠记忆。”刘芳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据刘福水介绍,时下他们市场每天流通蔬菜超过2200吨,占到了济南市民餐桌上蔬菜的70%。虽然这些蔬菜能够准确追溯到市场上的批发业户,但这些蔬菜大多采购于周边县区,要继续向上追溯,周边县区碎片化的农业生产将令追溯效率大打折扣。
《济南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就指出,该市农户户均耕地和土地流转率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属于典型的小农经营和碎片化生产。
“我们配备‘追溯电子称’后,也出现过个别批次蔬菜因质量问题追溯到我们市场业户的情况;而业户出具了农产品产地证明,将追溯指向了产地。但当地从业者众多,很难精确查找到户。”刘福水介绍说,“市场要求每个商户每月都要提供一次最新的农产品产地证明。”
“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很大,一天之内的天气变化,足以让批发商改变采购产区,一个月内或许已经数易其地了。”孔祥智指出,一个月开具一次的农产品产地证明,客观上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
能否靠监管“加码”,让产地证明及时追溯到农户?刘福水称,实际情况是,即便宽松到一个月开具一次,不少业户反映依然难以实现。
“农产品产地证明需要村委会的公章,而公章往往不在村里,我们业户或当地农户开具起来都有困难。”刘芳如是说。
此外,松散的采购客观上也降低了农产品产地证明的追溯意义。“比方说,我卖的这些西红柿是济阳产的,这段时间济南阴晴不定,济阳的产量也不稳,跨村采购甚至跨几个村采购都是常事。我不可能每个村都开具证明,所以若按证明追溯也就只能追溯到开具的那个村。”刘芳接着说。
如是看来,农产品追溯不精准,很大程度上在于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过低。“事实上,全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普遍都不高。”孔祥智补了一句。
“韭菜地图”的示范效应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中获悉,山东省相关部门在对一些松散生产的农业业态的管理上主动出击,基本实现了产地追溯。
如,2016年山东绘制的全国首张精准“韭菜地图”上,全省韭菜种植面积0.5亩以上的种植户,全部被纳入了网格化动态监管。现在,“韭菜地图”已经包括了2.7万个种植户、7.4万亩韭菜和1500名村级监管员的全部信息。而在济南,一批韭菜从生长成熟到上市销售,先后要检测10多次。
“韭菜地图”的成功绘制,给农产品追溯提出更高的期望:如果该模式能成功运用到其他蔬菜的生产管理上,松散经营的业态也制约不了农产品的精准追溯。
不过,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还是对农业产业的集约化期望更高。
孔祥智就称,一些农业合作社生产的高档牛肉,已经实现了二维码精确准溯到具体的肉牛。
刘芳说,农业企业开具产地证明非常痛快,因为“能证明他们的产品质量有保障”。“对于我们业户来说,企业开具的产地证明比村里开具的更能精准到户,我们也能够明确责任。”
她表示,相对于普通农户,自己更愿意跟农业企业合作。
“目前全国有农业合作社超过180万家,平均到每个行政村大约2到3个,但其在地理、行业上分布不均衡,造成国内农业松散的现状。”孔祥智建议,各地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主动出来组织农业合作社,改变国内农业松散的格局。
“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的松散现状亟待整合;另一方面,‘韭菜地图’的成功意味着,该现状下农产品依然可以实现精准追溯。”孔祥智认为,“如此,老百姓的餐桌也将真正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食品安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导报 2017年7月10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