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刘泉红:乡村产业如何振兴

[ 作者:刘泉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4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2018年初,贵州掀起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不仅关系到贵州280万贫困人口,还关系2000万农民奔小康的根本目标。按老办法解决不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超常规、革命性的手段,这场革命是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工作作风的革命更是发展观念的革命。当代贵州特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深度解析这场产业革命的价值和意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没有以产业兴旺为后盾的集体经济实力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在市场、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提出农业产业革命要把握“八要素”,非常好地体现了乡村振兴的问题导向,及时补齐市场要素短板,必定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后顾之忧”。

坚持产业选择的市场导向是产业振兴的应有之义。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不精准一直是农村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是“猪周期”“蒜周期”等频繁造访的原因所在。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引导农民有序发展有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转变种植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打造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发挥生态旅游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

多措并举培训农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条件。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渐突出,加之少数群众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技能人才及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和受教育水平,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和扶持政策,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有效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短板。

有效的技术服务是促进产业振兴的重点层面。农村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低,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支撑度不高,是农村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的重要原因。要多渠道多举措开展跟进技术服务,组织好各级农技人员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提升农业科技能力,补齐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能力短板。

抓实资金筹措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要前提。有效的资金筹措手段对于补齐资金短板至关重要。当前部分地方由于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加之上级补助资金偏少,社会资本下乡束缚较多,地方融资筹资门槛高,导致发展资金存在不小缺口。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千方百计将资金引向农业农村,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创新组织形式是产业振兴重要的制度依托。当前一些地方农业产业链条短,规模优势不突出,缺少好品牌或品牌带动力不强,产品、市场同质竞争等现象突出,导致“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某些乡村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附加值不高。要积极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壮大特色现代农业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由种植业为支撑的传统产业向以服务业为核心转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价值实现是乡村产业振兴关键环节。好的农产品,如果没有相应的销售渠道,农民的辛苦和努力就得不到应有回报。因此,加强产销对接,解决好贵州农产品卖给谁、谁来卖、怎么卖的问题,是必须完成好的关键任务。要在电商、政府和个人扶贫采购、集团购买以及对外宣传推广等方面下足功夫,让“优质优价”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使生态、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有市场认可的合理价格。

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机制保障。持久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是激发各参与主体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企业有赚头,更要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要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农户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进一步激发公司、种养大户、能人以及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加强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源泉。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经验表明,凡是各方面发展得好、干群关系和谐、农民认可度高的村,往往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相反,如果一个村发展滞后,村容村貌杂乱无序,那么这个村的党组织往往就软弱涣散,群众怨气较多,甚至可能矛盾重重。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乡村产业振兴的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刘泉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有企业改革、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竞争政策、企业和地方战略规划等。兼任北京市委讲师团国企改革政策解读专家等职务,任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教授(研究员)。参加《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等10多个重要文件的前期研究、起草及宣传解读工作,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主持各类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参著30余部,在各类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100余篇。曾多次获部委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领导者 客户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