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新时代扶贫考核如何向精准聚焦?

[ 作者:陆希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08 录入:吴玲香 ]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夏更生1月3日在国务院扶贫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1月3日正式启动,河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7省区市省际交叉考核组1月3日奔赴被考核省,1月5日前22个省际交叉考核组全部开展实地考核,1月10日前第三方评估组也将全部到位。(人民网 1月4日)

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是衡量贫困地区减贫成效、脱贫成色与脱贫质量与否的重要标尺,而年终扶贫考核应保证现行脱贫“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与“既不增加基层负担,也不出现考核漏洞”并重。当前加快脱贫步伐已是迫在眉睫,那么新时代脱贫考核评估如何向着精准化聚焦?考核机制如何朝着科学化迈进?考核“指挥棒”如何对着严格化发力?

坚持统筹整合考核与打破“一考定终身”僵局双管齐下。提升脱贫质量与成色的关键在于对考核力度的把握,需做到既不加重基层负担,又将考核全覆盖无死角进行到底。国务院扶贫办完善2017年脱贫攻考核评估工作方法将考核评估推向精准化,一方面丰富扶贫成效省际考核的内容,坚持“五统一”的考核方式,力求一步到位。减少考核次数注重考核实效性,避免基层迎检迎考的负担。另一方面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从根本上打破“一考定终身”僵局,秉持统筹考量,聚焦精准的原则,注重省际交叉考核与第三方评估,多措并举助力年度脱贫攻坚实现精准化考核。

坚持“两不愁三保障”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齐头并进。即在深度贫困区域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需坚持“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符合国家初级阶段与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制定脱贫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吃,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都有保障。坚决反对将现行“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降低或用其他标准替代的做法和倾向,避免“被脱贫”。同时在扶贫中防止吊高胃口倾向的产生,如“上学不花钱”、“看病不用钱”与“住大房住好房”,拒绝“养懒汉”。向贫困区域精准发力,向贫困群体精准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坚持纵向到底的考核机制与横向到边的考核评估并驾齐驱。全面小康近在咫尺,加快脱贫步伐刻不容缓。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呈现如帮扶工作不扎实、政策落实不精准、脱贫质量不高、脱贫资金拨付慢等问题,而实际的脱贫考核评估中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五年来充分发挥脱贫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公正性与严格化标准,先后出台评估政策性文件,从而纵向到底与横向到边的脱贫攻坚体系正暂露头脚。做出严格的考核评估部署安排,专注解决搭车考核、层层考核、多头考核等问题,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成色与质量,为脱贫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保障。

“行百里者半九十”,随着一项项扶贫工作在深度贫困区域不断深入,河入峡谷风过隘口,脱贫攻坚进入“过险滩啃硬骨”时期。因此必须坚定脱贫考核为民的初心,继续改进完善考核机制,坚持最严考核不动摇,助力新时代扶贫考核向精准聚焦发力。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