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考核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 作者:张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13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有媒体报道,内蒙古一旗县扶贫半年迎检5次,一次迎检花费20万,“开展检查评比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工作,但次数过于频繁、操作与实际脱节、问责压力过大,扶贫检查在基层走了形、变了味”,掀起了一股关于扶贫成效考核的探讨。

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这几年,关于基层扶贫工作浮于表面争议一直诸见报端,最集中的问题就表现在扶贫疲于补资料、迎检查。因而,内蒙古这次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一个共性问题。我们在例行地愤慨批判同时,应该思考,为何这样的情况总是屡禁不止还铺散蔓延?应该摸索,怎样才能彻底扭转这个漩涡?

就拿这次被当作靶心的内蒙古而言,我们以其为参照,以点带面来分析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的原因。由于上次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导致旗委书记被约谈做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 ,为了迎接这次决定命运的“大考”,补资料、交叉检查成了常规动作。乍一看,这种思路似乎没什么问题,问责上级领导体现了首问责任制,迎大检前的各类交叉检查是自查摸底、查漏补缺,可为什么成了干部叫苦、群众侧目的泥潭了呢?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扶贫工作没有做细做到位。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关于扶贫工作的测评已经相当科学了,测评指标精准识别与退出过程、群众认可度和教育、健康、产业等扶贫措施,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些方面短期内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又需要客观评价体系的,就只能依靠资料来证明,雁过留声,只有做了相关工作,就应该有痕迹,需要通过补资料来凑数的只能说明日常工作没有做细致。而群众认可度更是直接反映干部的扶贫工作,为了迎检才挨家挨户上门叮嘱甚至突击发钱,更是败坏了工作风气。工作没有做细做到位是因为问题导向没有落实,没有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开展工作。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从上至下对扶贫工作考核脉络的不清晰,没有提前部署谋划好考核方案,我们理解考核体系需要客观可操作性,可这就不免陷入了掉书袋的死板情况,而基层为了配合这种死板只能僵硬地条条框框比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资料上。

如果把迎接上级检查比作高考,那么为迎检的而进行了交叉检查、专项检查就是诊断考试。既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顺利“升级”,那么可以向教育系统学习,强化知识点、弱化高考一锤定音效果而增强结业考试地位,相对应的指导扶贫工作,为基层一线工作者减负,给贫困群众带来实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