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忱:迎接乡村文明新时代

[ 作者:刘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1 录入:吴玲香 ]

解读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刻领会为什么要用“乡村”的概念替代“农村”概念,这就是把乡村看成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在一个更高更长远的层次上,实现当前乡村的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使乡村现代化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战略的提出,昭示了乡村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距离实现现代化的百年目标越来越近,这个结果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然而,农村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在农村最为突出,在文化方面,就是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度短缺,以及全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心化和虚无感。这又令全社会感到不安和忧虑。所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涵中,“乡风文明”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建设的初心、旗帜和方向。我们应该认真梳理乡村的历程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反思乡村文化的基本规律。以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探索乡村的未来。

一、当代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乡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内在冲突、城乡发展不均衡和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背后的思想观念。不少人以现代性的理论想当然地解释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中国要快速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城市化之路。所以乡村的衰落是必然的,甚至正是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果。建设农村、改造农村的参考系是城市,甚至向农村索取、抽血来建设城市。这样畸形的观念没有带动广大乡村,相反给农村带来了破坏,在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农民在精神观念上进退失据。面对强势的“现代”,农民不再珍惜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不再固守物质和文化家园,亦步亦趋地跟在城镇化列车后面踉跄前行。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乡村文化困境。

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我们都不能说服自己,乡村必须为城市牺牲,传承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必须让位给“现代文明”。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灭了乡村,更没有那一种理论说得清中国的乡村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命运。从情感上说,作为一个拥有6亿多乡村原住人口、绵延5000年的乡村文明都衰亡了,拿什么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把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全面,直至形成具有整体、完整体系和长远意义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还用一个很“文艺”的词表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乡愁”。这个“乡愁”所指称的意义就是,就是无论怎样的发展,都不能抹杀乡村精神,不能抹杀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既要留住青山绿水,又要保存传承好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复兴的任务,就是为了让“乡愁”切实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

要看乡村文化是否还有价值,是否能够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唤起激活乡村的活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乡村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更不是推倒重来,再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乡村,而是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激发和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这才是乡村文化复兴的要义所在。

二、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

作为一个以农耕开国的民族,中国的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除了领先世界的精细化、生态化的农耕方式,以及生产出高品质的食物外,更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宏观整体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也正是由于这种和谐从容的农耕文明土壤,才孕育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海纳百川”等特质的中国文化。在与天、地、人的交流中,中国先民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包容宽恕、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成就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

这些乡村文化传统资源,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等而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个性化,二是多样化。样态丰富的乡村文化使我们民族拥有了维系活力、传承文明的强大基因库。

回顾近代历史就知道,虽然中国屡遭强权侵略,但国家没有灭亡,文化没有灭亡,那是在根本上,强大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使中国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并未完全丧失民族文化自信,反而愈挫愈勇,奋发图强。最终学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来解决自己问题。中国用近百年的现代化实践告诉世界,正是自古以来的文化底气和元气,而取得这一发展结果的原因,恰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中被忽略的传统文化精气神。

也正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使我们明白,没有现代化,我们也不可能发现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正是在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历程中,我们找到了中国自身的现代化之路。也发掘出了传统文化根脉的所在——乡村文化。乡村的价值是多重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应该获得独立的、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地位。对这些价值的发掘,将使乡村获得难以估计的发展能量,催生整个乡村的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世界生产体系,也在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冲突中逐步走向世界中心舞台,对比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发现了一条共同的规律,就是无论哪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有完全消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现代化不是为了消灭乡村,更不是与自然界对立对抗,最终都实现城乡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多元共生、全社会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这个思想资源,原本就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因此,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当我们对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达到这个认识程度以后,文化主流话语发生了重大的转化:即从近代以来要建立一个和西方一模一样的“现代化”,到如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立“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话语的丰富与转换,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尤其是乡村文化价值必然回归。

三、从乡村自身着手的文化重建

乡村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融合?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怎样的关系?建设怎样的乡村文化?这些问题根源于对乡村归属与定位的认知。今天的乡村文化,要立足自身建设,同时也要解放思想,包容更多更现代的内容进来,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乡村传统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平衡点。

(一)尊重乡村、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

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首先是乡村本位立场,让广大农民受益。只有农民能够受益分享的文化,才能继续维系乡村的稳定,使乡村得以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并彰显出自身的特色,也才能让全社会能够感受和汲取文化养分。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民间习俗,乡村文化公共品的增加,能够让每位农民都有足够的获得感,使村民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凝聚起来。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人,乡村文化才能发挥更广泛的作用,进而滋养全社会。这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发展建设乡村文化的根本依托。

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觉行动,才能挽回乡村的衰败,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也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当然,乡村文化不能为乡村所独有,但是,乡村文化一定要为生活在乡村的人提供精神滋养,树立为乡村人所认同、所遵从的价值观。进入乡村的任何人,都应该对乡村怀有敬畏和尊重之心,在尊重乡村与农民的前提下,在理解农民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建立新型的、良性的城乡二元关系,搭建更多、更广阔的平台,让城乡文化在更平等、更公平的空间里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共建共赢。对于乡村而言,恰恰还要更加尊重乡村的文化,守住乡村的根基,塑造乡村文化的尊严。

(一) 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治理的设计是三治统一:法治、德治和自治。乡村保存着许多自治、德治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历代政权治理乡村的思想资源。

我国古代经典《礼记·王制》中曾有这样的论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所讲述的道理就是政府治理不要轻易改变本地的风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即通过激活乡村自有的文化内涵来动员人民,形成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乡村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法律是基本底线,日常的行为规则又是以世代相传的不成文的“俗”或“宜”为基本制约的。乡村的稳定与和谐,要依托这些文化资源,把以这些非正式规则为基础的,把这些普通村民都乐意共享、与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形成文化认同,从而构建德治、法治与基层民主自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

(三)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传承民族文化

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等而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系统化、二是个性化,三是多样化。样态丰富、自成体系的乡村文化是我们民族维持自身文化活力、形成中华文化的强大基因库。灿烂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繁盛,至今也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载体,也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屹立当今世界民族之林的必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它体现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恰恰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而民族文化的根脉就在广大的乡村。在长远来看,乡村文化是保证中国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并重获世界尊重认同的必需条件;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四)促进城乡优质元素互动

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城乡互动视域下的文化,既区别于城市,也区别于传统乡村。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大趋势仍然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但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有差别,而不是有差距。不是城乡对立,而是融合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城乡文化交融,应该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因此,促进城乡的进一步互动,实现城乡优质文化的良性互动、相互融合、共建双赢才是正途。

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块情感的出发地和归属地。这就是“乡愁”和“乡情”。但是,乡村不是桃花源,不能过分浪漫化。乡村仍然需要城市文化激发与活力,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新文化,必须动员社会参与。让更多农民工、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退休人员在“乡愁”、“乡情”的感召下,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满怀报效乡梓的志向,返乡、下乡创业或来到乡间生活。他们将以“新乡贤”的精神,激活乡村的新活力,把乡村文化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把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农村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乡村精神不会消失,乡村的文化价值也不会消失。今天,我们传承乡村文化,倡导乡风文明,就是创造乡村的美好前景,就是为乡村振兴的明天播下种子。

(刘忱教授简介:刘忱,女,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教学岗位四级,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人文建设委员会委员。自2009年起,关注农民工文化和乡村文化发展。在中央党校承担各种不同级别干部培训课程。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县委书记研修班、厅局级文化专题研讨班等开设《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建设》等课程。编写并与人合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与文化重建》一书。撰写了大量与农民工、乡村建设相关的论文、调研报告。如《皮村工友之家的文化之路》《多声部合唱:郝堂的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DT缙云书院(微信公众号)2018-04-2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