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抓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党中央一直强调,要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好党员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助解决农村矛盾、纷争,影响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同时,进行结对帮扶,着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始终不渝地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深入农村千家万户。要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文化下乡活动可以满足农民的一些文化需求。要使“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又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多层面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要善于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进城务过工的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自我教育,打造和弘扬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乡村村容整顿,不断美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享受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提高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必须从整治农民生活环境入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使广大农民群众切身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变化。首先,切实治理农村的“脏乱差”,创造优美环境,结合做好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的规划,加快自来水、电网、道路、改厨改厕等设施建设步伐;其次,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集中清运垃圾,不断净化、美化、绿化乡村环境,真正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心中所盼所想的“美好家园”。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紧紧抓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依靠农民、齐抓共管,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形式,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进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环境保护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