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作为“问路乡村——媒体在行动”的预热活动,2017中国农村金融扶贫寻访之旅媒体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旨在帮助媒体工作者更好地了解金融扶贫知识,准确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精神,为助力农村金融扶贫献计献策,并借此提升社会大众对农村金融的认知与关注。
中国普惠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国开行原副行长刘克崮作为特邀授课嘉宾之一,以“建设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扶贫金融体系”为主题,与众位与会媒体进行了一个上午的知识、经验分享。刘克崮先从普惠金融的释义展开论述,层层下沉直到农村扶贫金融,完整、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目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及农村扶贫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培训中,刘克崮结合自己在二十多年来金融扶贫发展的亲身经历,用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通过多阶段、多角度的切入,提出了许多深刻且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和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与会媒体朋友的热烈反馈。
以下内容为刘克崮先生的培训摘录
一、 什么是“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这个词儿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e,出自联合国的一个宣言,意思是,对传统金融排斥的那些群体,不要排斥,要把他们包容进来。所以,这个词原本的意思叫包容性金融。这个词定位的关键是对象,它只要对大众百姓,对弱者、贫者,它就符合这个词内涵。但现在一些时候非要跟大企业说普惠,把普惠误解成就是凡是困难的人都应该帮。有一次我去济南,坐高铁,正拿着普惠金融的资料文件看,改我的发言稿,旁边的一位旅客说,你也做普惠金融啊?我说是。他说普惠金融好啊,我们有一次遇到的困难太大了,结果普惠了一下就好了。我说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他说我们资金周转不动了,普惠金融帮了一下。我说帮了多少钱?2.5亿元。也就是说银行打着普惠的旗号干根本不是普惠金融的事儿。
“普惠”的中文是什么意思?分开说,普就是普遍;惠,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恩惠。广义用是惠及,把好处给某人。但在金融上,我认为金融是从属于市场经济,金融没有恩惠,而是互利,拿到钱要给付利息的,决不存在一方给予另一方,否则那就是施舍,是政府的帮助。而且还别忘了,政府的帮助是拿着广大群众纳税人的钱,它是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扶助弱者。所以,金融就是市场行为,决没有赠予的概念,而赠予的好处是单方面,不是互利共赢的。
在这个政策下,广义的普惠金融在中国的语境下,它实际有三个差异性的含义。
1. 广义的,政府做了某一个大好事儿,组织社会,群众共同参与,那是惠及大家,惠及百姓,惠及后代。
2. 中义的,服务于草根(小微)经济体的商业可持续金融。我认为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真正大面积的金融就应该是商业可持续,不是单方的捐赠。
3. 狭义的,如果再解释再窄一点可以加上少量政府行为,比如扶贫小额免税贴息贷款。
二、草根金融:草根有信用,有能力的机构能发掘出来
中国实体经济可分为四类九层(四层包括大中企业、小微企业、个体自营、生产性农户),研究中国的金融首先看它在四类九层里为谁服务,这要很清楚。普惠金融是为谁服务?他困难了我帮他就是普惠金融,所以才有(上面提到的)2.5亿元(这样的事情),这就没弄清对象是谁。2.5亿元贷款的对象在第一层,是大中企业,根本就不是大众、小微、草根金融。
现在我们金融体系服务能力是什么状态?服务大机构的能力很强,我认为供过于求……而小金融对小经济体的服务能力、供应状况是严重的供不应求。
草根经济体为什么融资难?草根经济体的自然特性和融资特点,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特性合不上。小经济体的特点是单体规模很小,总量很多,经济层次低,分布的范围非常广,山沟都能去,综合能力弱,只有点单项能力,卖鸡蛋就是个单项能力,但你让他做财务表,他根本不会做。
草根经济体衍生出它融资的特征。因为它规模小所以融资数额小,因为户数多所以融资的笔数特别多,因为很弱所以没有抵押物也没有财表,所以银行让人家(草根)出财务表是你自己犯傻,不是逼人家骗你吗?但草根有信用,农民90%是有信用的,金融机构的能力是发现那90%有信用的农民,剔除那10%没信用的。传统金融机构没本事就别说人不守信用,那是因为你识别不出。
我概括了一下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理论,它实际的内在本质是贴近草根经济体,愿意给他们服务。大经济学家尤努斯是回到家乡一看,“我的家乡几十年怎么还这样呢?我学那么多理论干什么呢?有用吗?我得让我的家乡变样。”所以人家去了,有了格莱珉银行。所以,第一是有心,第二得贴近。
三、脱贫攻坚根本是提高能力低保更多是保障
脱贫攻坚,我认为,根基是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一个人弱、贫,你帮他什么?他是需要救济、慈善、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吗?那不是扶贫。金融扶贫,就帮他是用劳动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养活他自己,还能贡献社会。
现在有一种做法,贫困农户脱贫有一种方式就是进低保,我认为这错了,混淆了概念。低保不要求劳动,不是扶贫,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金融扶贫也有很多的成果,形成了双层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大银行不属于小微金融机构,但可以做小微业务。现在从数额来说做的还比较大,比如国开、农发行、农行、邮储行,千亿级地在进入小微业务,主要做的是农村扶贫搬迁、批发性小贷……往下第二、三、四层是小的,比如中和农信覆盖的是贫困和低收入的人群。现在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形成了一个体系:支付结算,征信系统等等,都逐渐完善了。
常规的扶贫已经形成了六大领域或者产品,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贫困农户生产、村级资金互助、贫困家庭助学。我认为,未来中国扶贫的根本出路就是两项,一项是基础设施,第二就是产业,产业起来以后,带动的农户是稳定的,单独一个小农户实力单薄,稍有风吹草动就不行了。
四、金融扶贫中的问题
第一,我感觉有不少贫困地区遇到资金问题,首先或主要想到的是向政府要、财政要。对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潜力认识不足。在调动金融积极性,引导其直接服务农户和产业龙头方面还有不足。政府直接上的事比较多,使用金融工具时,行政色彩较重。
第二,很多贫困地区存贷比不高,当地吸存的钱半数以上流到域外,干别的事了。你还说缺钱,当地农民攒的那点储蓄你们都用不出去。
第三,特别是对农户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数量少,能力弱,一般农户、农村新增就业者和新型农业经济体仍然融资难。
第四,金融技术、产品与贫困农户、小经济体的自然特点、融资需求特点还有很多不匹配。一些地方特惠扶贫贷款,不做深入的调研和判断就快速、简单、批量地放,就丧失了激励约束机制,借钱很容易,不借白不借,将来还不还,到时候再说,形成了这么一个松软机制。
第五,贫困地区扶贫金融机构准入控制过严。我看有个统计,全国800多个贫困县(加了片区,有少量重叠),村镇银行只有300多家,也就是400-500个县连一个村镇银行都没有,我认为这是因为银监会只负单一监管,不负经济发展责任造成的。
第六,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还有不足。我看好手机移动端,现在中和农信和蚂蚁金服务合作,就是利用农户的手机和蚂蚁支付系统等技术与中和农信线下的放贷技术结合起来做的。
第七,政策支持的梯次性、差异性不够。支持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也应精准一些。比如现在的涉农贷款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很多,但“涉农”二字太宽泛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应当收缩明确到带动贫困户多的产业龙头和低收入、贫困农户等。具体对象还应分点层次,优惠度有点梯次,像中和农信这样的,做贫困低收入农户,我认为它做的低收入和贫困农户的信贷所收取的利息也就是金融业收入,应该营业税、所得税全免。一定要贯彻市场是基础的原则,充分发挥利率等市场价格的作用,多用减免税和风险分担机制,少用贴息,干扰价格信号。
五、除了7000万人脱贫,金融扶贫还有什么目标?
现在全国目标是2020年7000万人脱贫,我认为应该提第二个目标,7000万人脱贫之日即是中国特色的高效率、广覆盖的扶贫金融体系建立之时,贫困是相对的,任何国家、时点,永远有低收入人群,为此与脱贫攻坚同时,要把一个常态化的服务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分层次、多类型的金融制度体系建立起来。
机构中大的、中的、小的,都要逐层往下走,要形成服务农村中低收入人群的主力军,农信社、加上中和农信,要把中和农信做大再加上邮储行、农行、农发行等。
关于新机构,我主张就像2005年试点小贷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一样,开辟点新的乡村金融机构试点,现在民间说村镇银行不村镇,小贷公司不小额。村镇银行多数没到村,而在县镇。授权地方试点,建议中央指导,探索专门针对低收入农户的乡村农民银行、乡村农民小贷公司、乡村资金专业合作社等。利率按高法上限,税收全免,风险分担。
要改进农村金融统计制度,实行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务两维划分标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和农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