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程国强: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当务之急

[ 作者:程国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2 录入:王惠敏 ]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要部署。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关键路径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业基础性矛盾,通过政策改革重塑农业竞争力。其核心在于化解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并存的“三高”矛盾,消除地方困惑、企业迷惑、国外疑惑等不同主体在改革过程中的“三惑”问题,解决政策施策难、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难的“三难”困境。之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其关键成因是政策“托市”到“脱市”所造成的价格形成机制扭曲。我国从2004年开始对粮食实施最低收购价,后来实施临储政策,形成了一个政策的“托市”,也就是把市场价格支撑起来保护农民利益,但最后形成了一个外部性——“脱市”,就是价格体系脱离市场。

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谋划、顶层设计,要按照价补分离、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从根本上消除价格支持对市场的扭曲影响,也要更好发挥政府支持和调控作用,配套建立农业生产者补贴机制,使其在改革中利益少受损、甚至不受损;既要促进农业调结构、减库存,又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滑坡。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两大目标是通过改革价格形成机制破除价格天花板、改革补贴方式规避黄箱天花板。必须厘清改革的逻辑,从调整农业支持方式入手,保护农民利益的方式不仅限于价格支持手段,还可以使用直接补贴和综合服务支持手段。

从目前为止的改革进展和影响来看,棉花改革已初见成效,为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增强了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信心。玉米收储政策改革成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改革的不确定因素与可能风险复杂多样,特别需要战略定力。

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深化改革的方向与重点是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玉米补贴方式设计与水稻最低收购价的完善。具体推进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包括:第一,尽早出台棉花、大豆后续政策方案;第二,要坚定玉米收储政策“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的战略定力,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改革部署,确保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第三,积极稳妥调整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建议按照稳定政策基本架构、增强政策弹性的思路,对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价补分离、兜底不保收,价格既能上升也能下降的调整,逐步弱化市场扭曲机制、减缓水稻结构性压力;第四,创新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

(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17”分论坛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改革”上的发言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