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渠岩:艺术介入乡村不等于新农村建设

[ 作者:渠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422 更新时间:2016-09-26 录入:实习编辑 ]

摘要:任何建构都有一种暴力的倾向,为了避免这种倾向,要坚守住自己文化的“主体间性”,还要基于目标社会与对象的文化主体性与历史情境性,进行开放式的启蒙与共生化的建构。

导语:提到乡村教育与建设,我们会想到梁漱溟先生的早期实践,近年来也有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的案列,渠岩即是较早的一位。那么艺术介入乡村与通常所说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不同和联系?近日在OCAT深圳馆的讲座上,他以许村为例,讲述了他的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乡村建设与保护的看法。

许村的故事

许村(山西省和顺县境内)位于太行山东部最高的南北交界的断裂带,断裂带右边是河北,再往右是邢台,今年大水淹的几个最厉害的村子就在邢台,大水就是太行山上下来的水,许村今年受灾也比较严重。因为许村旁边就有一些河流发源,它的地理位置,山高路远,所以才能幸存,没被拆掉。

认识这个村落,是从2005年我的乡村摄影开始。第一组作品“权力空间”,我在乡村寻找各级基层村委会和乡村政府,来发现和呈现基层政权权力空间的生产,拍了五年。第二组是“信仰空间”,关于乡村信仰的缺失。乡村主体的价值,显性的是宗祠,隐性的就是礼俗,主要拍了山西和安徽乡村的地下基督教。现在拍了一批新的空间“造神空间”,还有“生命空间”,主要在山西境内,包括太行山脉的一些乡村和黄河流域的乡村,拍合法的医院和非法的诊所,拍了两年时间。

我从八十年代做当代艺术,1990年以后到欧洲去了几年,回来之后开始做艺术介入社会相关的作品。乡村的摄影作品之外,另一部分就是把许村作为一个具体的乡村介入的实践。这两年很多社会机构、团体、艺术家群体包括建筑师,介入乡村的案例都非常多,十年前整个社会在关注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关注乡村的很少,当时完全是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行为。

许村的艺术实践不是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改造,也不是地产商主导的乡村项目,而主要是艺术家和乡村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关系,但是艺术家如何能在乡村建立这么一种关系,这是我们近十年走过来最难也是最艰苦的地方。

艺术介入社会的现状

近年艺术介入乡村有好几种样式,有乡愁式的,两个月前在浙江开了一次会,建筑师和规划师大谈乡愁,我说你们没有真正在乡村了解过以村民为主体的想法,你们的乡愁是城市的乡愁,农民没有乡愁。我在许村这么多年,许村的农民是城愁,他们都想进城。还有田园牧歌式的想象,“礼失求诸野”的文化假想,以及把乡村作为一个博物馆式的标本存在,不让乡村发展,这是村民非常抗拒的。还有一种是乡村旅游,把乡村作为城市人消费的后花园。

其实艺术介入社会不是新的话题,从20世纪初艺术家就关注外部世界和他者的关系,开始加入社会学家和人类学的队伍,并不是像今天很多团体和社会机构,用艺术强行介入社会的方式来改造乡村。真正要做的,应该是要以乡村以社会作为相互尊重的一个他者的位置,——而不是居高临下,从乡村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的生存环境、生存处境,重建人的问题、人和神的问题。

艺术如何“介入”社会?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或强行的事情,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建构色彩。因为任何建构都有一种暴力的倾向,为了避免这种倾向,要坚守住自己文化的“主体间性”,还要基于目标社会与对象的文化主体性与历史情境性,进行开放式的启蒙与共生化的建构。不是说艺术家到乡村写生,就是介入乡村,回来后把作品直接拿到拍卖会上,拍到成千上万的钱也和乡村没有关系,这种方式就不构成介入社会的价值。它应该是艺术在社会当中,和地方的文化生态、历史脉络发生持久的关系。艺术介入社会作为一种形式,要成为推动社会生态与生命力得以转化和繁衍的一种路径。

乡村和农村的概念与被现代化裹挟农村

90年代专家提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就变成一个把乡村作为生产单位衍生出来的经济问题。这个经济问题放在大的文化框架上,乡村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精神世界。完全把它当做一个生产单位,是永远没有出路的。今天很多城市人带着现代化的背景和经验来拯救被现代化过分消耗的乡村,实际上是适得其反的。农村这个概念从当年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而来,斯大林时期把苏联乡村当成一个为战争提供粮食的机构,完全为战争生产的。我们把乡村变成农村,变成一个生产单位了,还是用三农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的功能性问题,是永远无解的。

今天的城乡关系,它不是相互守望的,是一个城市逐渐消灭和蝅食乡村的关系。我十年前偶然遇到太行山的一个村子,它存在面临被改造被拆迁。那时山西有很多地区对乡村的价值判断,还是用遗产论的方式。山西选择的乡村有遗产价值的就圈起来,作为一个旅游点,没有遗产价值的就拆掉。我当时问这个村的村民,如果不是有遗产价值就应该拆掉吗?他们没有想这个问题。当时面临着乡村的情况和危机比30年代梁漱溟面临的问题大,那时候是要用西方现代化的方式改造乡村,但是今天的乡村完全是被过渡的现代化裹狭的。

造成乡村现代化危机的意识有四种毒素,一个是进化主义,将乡村设置在一个单线发展的链条的底端,并被视为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累赘”。第二是唯物主义,无视了人是一种失去了文化尊严就无法活下去的符号性动物。第三个是发展主义,“发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技术,意味着对过去、传统、自然或者说是“缓慢”的鄙意。第四是虚无主义,巨大的物质繁荣与巨大的精神贫瘠形成的鲜明反差。

艺术介入如何重塑乡村社会关系?

当代艺术介入乡村社会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如何重塑乡村社会关系?

第一,发现乡村价值,首先,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以对现代化危机和发展代价的反思为前提。其次,乡村价值在当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构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文化新型样貌的平台。最后,乡村价值中的“人神”、“人人”与“人物”的关系,是牵制和净化现代性精神中的“人本”意识形态。

第二,重估乡村价值。我们以对“发展”话语及其配套的“保护”话语的反思为前提。为了赋予现代化的实践以绝对的合法性,发展的话语就产生了有被发展引导的主体,它们都被归类到了现代化的对立面,并授予“被开发者”、“落伍者”或“弱势群体”的依附性称谓。重估乡村价值的“标准”应该放在“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共生性的前提下,尊重乡村在地的特殊价值和历史传统。重估乡村价值的目的在于重建地方主体在世界中的,以及与外界往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为乡愁派和整理文化遗产的这些人,是把乡村放在历史的一个特殊情境中,其实今天在乡村,像费孝通当年说乡村中国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乡村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每一个乡村都是在世界性的变化当中的乡村。如果要把乡村作为一个遗产保持不变,乡村村民也不会答应。

第三,修复乡村价值。修复乡村秩序,人和人相处的行为规范。今天城市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都知道这个社会道德出问题了,但我们不追溯它出问题的原因。道德出问题其实是价值出问题,这些东西源头都是在乡村遭到了破坏。如果不从乡村开始修复,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在多主体的过程当中以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习俗、文化习惯以及诉求为前提,来通过我们做的过程,按照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式来。一开始通过收集梳理和归纳,慢慢建构地方主体和建构人的关系。我们前几年做的信仰调查,村民的礼俗关系破坏了以后,宗族的信仰这块也完全坍塌了,请他把家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祖先的信仰有关的都找出来,但是这些都已经中断了,有些已经扔掉,有些已经被他们藏在非常隐秘的地方,老人还守护着它。

艺术介入乡村,我也不想用介入这个词,强行的按照一种精英主义的方式,融合乡村价值更恰当些。我觉得它区别于漠视人心和情感的治理方式。现在有很多地方乡村也请我去指导,我一听他们说:我们要打造,什么打造、改造,都是我不能接受的。艺术有这种融合的特性和能力,用艺术的方式融合乡村价值不是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造,而是剪刀手式的自上而下的介入。展开的首先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往来,开启的是心与心之间的感动与相惜。通过这十年,我们不断的用最少的介入方式和他们一起融合,一起来做。现在许村完全是以村民为主体,他们在恢复自己的自信,而且乡村也出现最终的活力。中国的旅游村太多了,我们跟当地政府、村民进行很多的交流和协商,就是不想让它在乡村主体性价值没有确立的时候,被商业化过度改造。不能认为农民就是穷,就要给他们经济急救。但是没有主体性的时候,经济一考验就完了。所以许村有不可复制性,就在于他是一个缓慢的融合的要求乡村主体性恢复的过程,不是靠一次运动一次社会改造可以做成的。许村是2008年开始一直到今天,很多人在问你们做得这么艰难,能做到什么时候,能不能再做下去。我觉得这个结果并不重要。我在大学讲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不耐烦,说你把结果告诉我。我说没有结果,但是它的意义能给后人做乡村实践提供很重要的经验。

艺术家介入乡村的优势、特殊性、局限以及风险

假设有人性的普同,艺术语言的“情动”与“混融”的能力,那么这个是优势。特殊性是当代艺术激进派潮流,当代艺术商品化的趋势,当代艺术家的文化理想和社会抱负,还有风险,文化领导权谁主导,到底是谁的乡村。

在艺术介入乡村与地方重塑的过程中,如何调配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警惕艺术家视界遮蔽地方主体的多样性,同时不能彻底取消艺术家的视点,任其自然的放置于世界。否则艺术介入这一有判断的选择将会失效,乡村也无法在艺术家的地方重塑中达到准确恰当的有意味的呈现。

艺术家在乡村的实践,我们做了几方面。第一,做许村宣言,要保护它的物质形态。第二,有一个许村论坛,这个论坛很重要,把许村作为一个现代化过程当中的文化平台,吸收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资源。用这个论坛讨论乡村的问题,有社会学家、乡村专家、历史学家等,不定期的在讨论。比如2012年做了的“中国乡村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这个论坛请来中国三十年代乡村建设的先驱、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先生的嫡孙梁钦东,把民国的线索脉络接续上,我们也请村民来参与这个论坛,他们是主体,让他们来谈他们的家乡应该怎么来发展,怎么来保护。许村就是一个平台。许村到今天也存在着中国所有农村的问题,它就是我们讨论的一个现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搜狐 2016-09-2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