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汪向东:“互联网+农业”好戏在后头
“互联网+”,可以让农业直接对接到广域的大市场,可以让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更直接地感知市场用户差异化和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求重新梳理和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其中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流,将在组织创新中发挥战略性的作用。
首先,要基于市场
在分析“互联网+农业”时,最需要总结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过去,农业信息化走的是政府主导、国家投入、官办平台、自上而下的道路,在能力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市场化应用及其实践绩效差强人意。近年来,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农业信息化领域中,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的市场驱动、民间投入、市场化平台、自下而上的发展样式,应用绩效良好,意义重大。未来的“互联网 +农业”,如果要“成规模、可持续、见实效”,就需要牢牢树立基于市场的观点。政府在“互联网+农业”中 发挥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管等作用的同时,也要敬畏市场,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努力将互联网助力现代农业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
其次,要信息透明
众所周知, 当前制约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信任缺失。而造成消费者对农产品不信任的主要原是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不透明。如今的“互联网+”,为解决农业信息透明化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得力手段。然而,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农业信息透明化,远不是政府一纸命令那么简单,也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的从业者,这需要各相关主体付出巨大的、长期的努力。不过,再难也必须坚持,因为,信息透明化是“互联网+”助力现代农业必须选择的前进方向。
再次,要塑造品牌价值
产品有作为生产资料和作为消费资料的区别,人们对其标准化的要求有所不同。就作为消费资料的农产品来说,在人们日益追求差异化、个性化消 ,费体验的今天,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本来是个好事。可是,由于品牌化农业的欠缺,农产品非标准化或差异化的内在价值,并没能通过品牌很好地体现在市场价值和收入回报上。品牌化农业,不止可以针对产品,它的生产者、经营者也可以成为人格化的品牌。而品牌作为差异性的体现,就离不开宣传。要让好的农产品、好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得应有的市场认知和更高的价值回报,理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塑造品牌价值。
最后,要组织创新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就其整体而言,在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上,还是较为松散、粗放。生产经营组织化方面的缺陷,不仅降低了产业整体的效率和效益,加大了资源浪费,而且造成销售与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因担心难卖而不敢扩大生产和因担心供应无保障而不敢营销二者并存,限制了市场的有效性。‘订单农业”,也因靠天吃饭、产业和市场的各种相关因素不配套而显得举步艰难。
可见,在农业方面,无论是市场化程度,还是产业链、供应链整合的水平,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理念、推进策略、服务体系、监管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互联网+农业”便有望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所以,‘互联网+农业”,好戏还在后头,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信息化建设 2015(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