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四类人,虽然道理、大话、空话说得最多,口号喊得最响,情怀装的最浓,样子显得最专业,但他们还真成不了乡贤。
复兴乡村,关键在新乡贤,至于为什么是新乡贤,不多赘述,其中道理大家都清楚。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做乡贤那个人,能不能找到那个人呢,具体如何找,到底有没有那个人,这才是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不能用花架子糊弄人。
先不说谁最适合做乡贤,先说说哪些人注定成不了乡贤,或短时间内无法成为乡贤。以下四类人,虽然道理、大话、空话说得最多,口号喊得最响,情怀装的最浓,样子显得最专业,但他们还真成不了乡贤。
一、不愿意回去的,做不了乡贤
比如说本人,从小农村长大,又在做研究、报道、策划乡村的事儿,有没有可能成为自己村子里的乡贤呢?如果问我,我的回答是: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不愿再回去,逢年过节或没事回去住段时间可以,真要让我彻底搬回去,我一万个不愿意。不过,虽然成不了乡贤,本人倒是愿意无偿帮助,那些想做或想成为乡贤的本乡人。
对那些不愿意回到乡下住,或不愿长期在乡村深度接触了解农民实际生活的人,可能会对乡村的发展有推动和帮助作用,但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乡贤。而对那些只是偶尔下到乡村,走走看看,拿着手机、相机走马观花、拍拍照照的人,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乡村观察者,或一个乡村消费者。
二、回乡独立做项目的,做不了乡贤
前不久认识一个开封老乡,他是真刀实枪做乡建项目的,看架势前期不准备个上亿资金,做不下来,而且要做的那个村还是离他老家不远的一个地方,10公里左右的样子。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成为那个村子的乡贤呢?
按我的理解,他还不算最合适的人。为什么?一是那个村子已经废弃,没人任何村民居住,只要价钱谈好,租下就可以了。二是他计划做的是一个类似乡村博物馆的东西,项目启动后,如果他愿意,完全不用和村民发生任何关系。三是他和村民只是租赁关系,当地农民可以因为他的进入,将废弃的村子变废为宝,赚点房租钱而已。四是如果他愿意,可以优先从该村雇人,帮村民实现在家门口致富的愿望。
由此判断,那些以返乡自己赚钱为目的,短期内基本不存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可能性的人,不能纳入乡贤行列。不过客观来说,他们运作的事情,倒是无形中可以带动部分村民返乡致富的思想意识。
三、有些村带头人,只能算半个乡贤
去年一次偶然,在国家行政学院认识了一个郑州的村书记。按他的讲述,由于位置便利倒是可能通过卖地帮村民赚上一大笔钱,因朋友引导,觉得做乡村旅游更有前途,就计划着跑跑这件事。
他的想法很简单,不管是从地方政府还是投资商那里,只要能帮他搞来钱,他信心满满的说,村民的事情他搞定,扒房拆屋不在话下。在他看来,自己这样做不仅为了自己,长远来说也是在帮助自己村的村民。不理解没关系,先强制执行,以后再让你慢慢理解。
在我看来,他这样的村带头人,尽管有很多基层干部的野蛮性,只要路子、方向是对的,大有成为新乡贤的可能性。这其中的关键是,若让村书记成为新时期的乡贤,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帮助他充电的地方,不然后面的事,他会做得飘飘然,想当然,会找不到北。
而这个供他有效学习,能够指引他如何带动村子向前发展的地方在哪儿,或者说有没有,看着当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乡建架势,总觉得太过喧嚣混乱,而能够真正帮到他的学习课堂,老实说,还真不多。这也是乡村建设问题种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纯粹的乡村规划机构,做不了乡贤
在庞大的乡建大军中,最容易接触到的是各种乡村规划机构。在过去的十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似乎并没有这个专门的行当。那个时候基本也不需要什么乡村规划,铺路、架桥、盖房,有政府和房地产商就足够了。
现在的乡村规划机构之所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那么多,皆因“美丽”而生。那些美丽乡村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两大促进动力:一是一级压一级的政治任务,我把钱给足你,你负责把事给我做好;二是资源禀赋还可以,想要做乡村旅游。
有了这两个前提,不少人看准了其中的赚钱商机,于是纷纷转行,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这个快速成长的乡村规划队伍的行列中,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贴了个乡村规划师的头衔。而之所以说他们做不了乡贤,主要原因有三个,分别为:
1、用地产规划思维、城市规划思维在做乡村规划。因此,不仅做不了乡贤,还极有可能成为乡魔,乡村通往美丽道路上的魔鬼。
2、他们不懂乡村,更无法引领乡村发展。本质上说,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他们自己还是小学生,又如何能做好真正的乡土专家才能做好的事情呢?!
3、乡贤的主要作用在于乡村组织、教育、风俗、德行的教化与引领,更多属于乡村文化与乡村治理,而不是单纯的规划建筑,或用硬的规划主导软的乡村。对于这些,从另一个世界——城市,下凡过来的乡村规划师,客观地说大多是不认乡村人间烟火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