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徐文生:乡村建设还需要规划吗

[ 作者:徐文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25 录入:王惠敏 ]

一、农村的变化

春节期间,我回到了湖北农村老家,家乡这么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春节雨水较多,记得小的时候,村里都是泥土路,每逢雨雪天,道路泥泞得难以下脚,出行非常不方便,人们不愿出门。

而现在村里主要道路都变成水泥路,人们不再担心摔跤或鞋子被弄脏,交通出行非常方便。

现在的农村已不再是儿时记忆中落后的样子,以前农村大部分是破矮的瓦房,很多家庭家徒四壁,大部分人都穿着补丁的衣服,由于舍不得用棉絮,许多家里冬天的床铺都是用稻草作为辅助的垫铺。

每年大家都在为吃饱饭奔波,一般的家庭,家里养几只鸡,或者养一头猪。鸡蛋是珍贵的东西,平常舍不得吃,攒起来拿到集市换零花钱,直到年末了,才舍得杀鸡杀猪,但杀猪卖肉的钱基本都用来筹备来年的种子、化肥和农具的开销。农民手里确实没有钱,日子都过得艰难。

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大家基本都盖起了二层砖瓦楼,村里早已经通电、通水,家里都添置电器,电视、电冰箱和空调,农村都基本普及。

现在村里已经没人穿补丁衣服,再也没有用稻草垫床铺的了。大家也赶起时髦,衣服讲究式样,床垫也用起了席梦思,大家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吃饱饭的问题,更多的是讨论如何奔小康。

由于地处江汉平原,家乡湖泊较多,村里许多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发展养殖业。除了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水稻外,大家开始养鱼、养螃蟹,收入普遍增加了很多。现如今,一个普通的农村养殖户,如果年成好,每年每户基本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

如果养殖规模大,农户每年的收入都有几十万,非常可观,令我在这个城里工作的人都羡慕不已。很多家庭现在都买上了摩托车、小汽车,农闲的时候,大家也会到大城市旅游,探亲访友,住住酒店,参观景区。

现在农村里种植的农作物,并不以出售为目的,家里收割的水稻,主要作为绿色食品,留给自家做口粮。宅前屋后种的蔬菜,也是自家吃,绝对生态,安全放心。

村民现在也在关注食品是否绿色安全、营养是否过剩的问题,大家对平常吃东西的质量要求并不比城里人低,回到家,听到最多的关于食品的话就是:“这个城市里吃不到,这个新鲜、没打农药、没施化肥”,而确实,农村的蔬菜要比我们平常吃的蔬菜好吃。

现在农村里,不是每家每户都养猪,而是如果有人想养猪,邻居或亲戚几家人都委托这一家人多养几头,前提是要求养猪的饲料绝对是天然的,到了过年再杀猪,几家人一起分肉。用这样猪肉腌制的猪排、腊肉和灌的香肠,真的别有一番香味。每次吃饭,都让人舍不得放下碗筷。

现在,城市和乡村除了建设风貌有差异外,普通农村的居住、生活条件并不差,某些方面甚至比城市还好,农村房屋宽敞,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屋前院后自家种蔬菜,居住空间和环境是城市不能比的,没有堵车,没有热岛效应,久居城市的人,回到农村后,精神状态倍感放松。

现在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差不多,大部分家庭都安装了网络、有限电视和电话,年青人都在用手机和电脑,大家也爱网上购物,也到镇上的超市买生活用品。

小时候,大家羡慕在城市里工作,认为城市工作体面,生活有保障,而农民什么都没有。这些年,农村的医保也有了,农民每年缴纳几十元的农村医保,大病也可以在医保范围内报销70%左右的费用,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现在的农村也注重老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没有子女的五保户和低保户可以到镇里的养老院居住,那里有同龄的老人可以一起聊天,互相照顾,而且养老院里有专业的看护人员照顾老人的生活,每天的饭菜也是有荤有素,老人平常的运动就是在养老院种蔬菜。这不仅能让老人老有所依,而且也能让在外打工的子女放心,养老院养老的方式,现在得到了部分村民的认同。

农民的保障得到了大幅提升后,大家现在也安心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只要勤劳,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二、乡村建设发展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事城乡规划工作的规划师,在日常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大家都认为“规划是龙头”,但是在农村的建设工作中,规划貌似没有想象中的“龙头”地位。我从小在农村老家长大,直至外出念书工作到现在,从未听说农村老家做过“规划”设计,相信大多数的乡亲也未接触过“规划”这件事,但怎么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家乡发生的这些变化呢?

1、宏观背景发生了深刻改变

个人理解农村的这些变化与我们国家所处的大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迹,都深刻地受到国家发展的影响。当今中国处于最好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40年,使我们的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也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与格局,我们的国家现在有条件、有能力去关注农村的发展,同时农村的发展也许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重要的载体,这两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今农村发展的大格局。

2、多元产业体系促进乡村发展

仔细回忆与梳理了家乡的“规划”建设,貌似能涉及规划的地方就是修水泥路、盖楼房,从未有过专业的城市规划人员指导所谓的功能分区、人口构成、产业定位等问题,千万不要拍砖,事实就是这样。

但大家为什么没有全部出去打工呢?个人感觉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村解决了收入问题和医疗、养老保障等问题。

江汉平原的农村之所以没有严重空心化,是由于当地依托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留住了大量的60后壮年劳动力。一方面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在70年代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准不高,外出打工较难适应社会落差,心理与身体都要承担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江汉平原湖泊多、养殖业简单易学,每年的收入也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大家心理预期——在保证一家人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还能有一定存款,两厢比较下,很多人选择留在了农村。

其次,我们国家农村的保障机制建设日益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落地都极大地提高了乡亲们的归属感。以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保障机制欠缺,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城市搬,认为吃“公家饭”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其实质是大家认为生活在农村的人得不到国家在医疗、养老以及住房上的保障。现在这种情况改善后,有人愿意留在农村了,认为在农村生活与发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到,某些农村地区的发展呈现的是多元的体系,产业发展、基本保障制度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规划的作用反而没有那么明显。

3、不干涉不控制可能才是最好的规划

家乡水产养殖的发展,一直都是延续传统的自然发展模式,期间并未有专业的规划人士或产业专家进行过指导。一般情况是养鱼的年份好,钱挣得多了,第二年就会有更多的人要养鱼,然后村集体就会商议是不是增加要鱼塘面积,最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如此反复循环,一直到现在的规模。

这种自然生长的方式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包括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基本遵循着原始的需求而展开。几十年来,这种发展平稳有序,没有造成社会矛盾,反而形成了一套内生成长的逻辑,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的收入,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可能在未来,当养殖规模集聚到更高规模后,本地养殖业后续发展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但回顾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似乎一直在无意识地秉承着“自然生长”的规划理念,它通过历史、习俗和当地文化,在生态可承载的范围内,自发地形成与完善了本地的产业规划与建设,并且一直持续的在进行着动态地自我优化,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

这与我们传统规划中所认知的刚性管控、弹性管控差异非常大,它根本不需要管控,这种不干涉不控制的方式,可能才是现阶段符合它自身发展最好的规划。

4、发展建议

当我们面对乡村发展时,我们可能需要问自己,乡村需不需要规划?或者传统规划适不适合它的发展?

我们需要平常心看待乡村建设,对其而言,规划或许并不是不可或缺或万能的。我们真正关注的重点不仅仅只停留在研究如何改善物质空间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生活基础保障才是根本。

4.1差异化发展,建立特色品牌

虽然水产养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日趋饱和以及养殖业劳动强度较大的特点,下一代的年青人很少有人愿意在农村继续从事养殖了。农村产业发展是当下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否则二三十年过去后,农村真的成为无人区。

可喜的是,我们身边都有一些变化,同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市,大力发展龙虾养殖,潜江龙虾通过冷链卖到了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势头红红火火,龙虾带活了当地农业经济,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的增长;再比如仙桃市的黄鳝养殖,在湖北境内也比较有名气,养殖区的经济发展得也不错。这些地区,通过差异化的特色养殖,创造了地区水产品牌,都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值得在江汉平原地区大力推广,在传统水产养殖市场面临饱和、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每个地区应培育出自己地域内的拳头产品,“抓住消费者的舌头”,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4.2继续完善保障机制

虽然农村的各类保障机制在逐步完善,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提升。比如有关政策规定每月需向农村老人发放400元养老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人们很难拿到全额养老金。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政策在实施落地过程中会被打折扣。再比如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老大难的问题,虽然我们在不断地摸索,但岁月不等人,小孩一眨眼就长大了,但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好办法。

所以,当我们在谈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时,我们既要看到现在取得的成绩,也应知道存在的不足。但我们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或所谓“指导”的心态去“规划”农村的发展,我们需要用强烈的责任心和同理心去善待它、小心翼翼地建设它。毕竟,那里曾经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初的家园。

作者单位: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城市规划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