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连续14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全面推进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是金融系统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也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蓝海,更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理应当好先锋,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一、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职责使命
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始终秉承家国情怀,坚持“农”字当头,深耕“三农”领域,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积极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补齐“三农”短板。
一是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坚持把支持粮棉油收储作为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托住底。
二是全力服务农业现代化。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强基固本。
三是全力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着眼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大力支持水利、棚改、农村公路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全力服务脱贫攻坚。强化政治担当,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做出了全行扶贫、全力扶贫的战略部署,提出五年累计投放扶贫贷款3万亿元的规划目标,这是农发行对全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五是全力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三大区域”“四大板块”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农产业领域,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农发行已由建行之初单一服务粮棉油收储的银行,拓展为全面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2016年,对“三农”领域累放贷款1.77万亿元,净投入1.15万亿元,贷款余额达4.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9.07%,比全国贷款平均增速高5.97个百分点,全年通过利率优惠和收费减免,降低涉农企业成本约5亿元,支农领域不断拓展、支农力度不断增强、支农品牌不断提升。
二、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
去年3月,农发行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门成立创新部,牵头全行信贷业务创新,将服务农业现代化作为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政策性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部门创建以来,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信贷产品创新、业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和运作模式创新,基本构建了全面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信贷产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力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助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围绕“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推出通过“中央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农发行贷款”融资组合模式,积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长期、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探索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等符合“三农”特点、便利操作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如江苏沛县的“统贷统还”模式,河南临颍的“土地银行”模式,山东临沂的“大田托管”模式等等,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贷款余额100亿元,投贷结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放49亿元。
(二)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围绕国家“藏粮于技”和“双创”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支持现代种业发展,配合国家大型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择优支持农业部门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信用骨干种子企业”,开展分子育种、高效制繁种、种子精深加工等技术成果转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全行支持种业企业共累计投放贷款600多亿元,有效促进了育种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成果推广。大力支持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互联网+农机精准作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全力服务科技园区和创业园区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建设,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稳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进农林牧渔产业化经营。从2004年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以来,累计投放资金2万亿元,支持企业7000多户,不仅推动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而且培育了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支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助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全力服务脱贫攻坚战略。
(四)大力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供应。围绕农产品物流和农村物流两大主线,加快推进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重要物流节点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累计向650家企业投放贷款781亿元。通过农村流通体系贷款支持,有效畅通了城乡流通渠道、保障了市场供给和食品安全,推进了农业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以及物流成本的下降。尤其是近一年来,我行积极探索对农村电商等新型流通模式的支持,有效支持了“电商扶贫”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
三、积极探索服务现代农业新路径
面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必须探索新模式。农发行以支持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服务现代农业的新路径。
(一)试点“支农转贷款”模式。与同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由农发行提供政策性信贷资金、合作银行转贷的方式,探索发展普惠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发展。目前,浙江、江西两个试点行已与地方新型金融组织签署了15亿元支农转贷款授信协议。
(二)探索“投贷结合”模式。通过农发行专项建设基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和商业银行资金进入国家重点项目,实现投贷联动。如江苏泰州创新推出“债贷投”组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受到国务院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三)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整合农业全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资源,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的有效控制和闭环管理,创新设计金融产品,提供全链条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开展“政银担”、“政银保”合作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担保和保险等各方的合作,探索建立2+N模式等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推进政府性财政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合力支农,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五)精准扶贫合作模式。通过“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程和东西部协作,发挥工商联、政策性银行、地方政府、企业各自优势,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实现贫困农户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
四、着力构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
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始终将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当作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体现。在遵循执行政府意志、服务三农需求、按银行规律办事“三位一体”战略方针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政府财政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合力支农的工作机制,为支持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总结农发行的业务工作机制可以归纳为“四个注重”。
(一)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金融服务职能定位上,农发行就是一家补短板的银行,注重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的方面主动作为,发挥好骨干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性金融资金的先行示范,引导商业性金融资金、社会资本等资源向“三农”领域配置,推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发展。
(二)注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根据国家“三农”领域战略部署,探寻农村金融规律特点,通过试点先行,大力开展业务创新试点、试验区创建,实现可复制可推广。不断优化信贷政策,推出新的信贷产品和新的运作模式,形成具有现代农业自身特点的系列产品体系,发挥政策、专业、机构和品牌优势,彰现政策性金融支农示范效用。为支持绿色生态建设发展,研发推出了林业生态建设贷款和海洋生态建设贷款等信贷产品。
(三)注重加强政银部门合作。通过与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商务部、海洋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推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与政策性信贷资金合力支农的工作机制,激活财政政策“以小博大”的乘数效应,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三农”领域的协调配合。
(四)注重地方信用环境打造。发挥专业政策优势,实行融资融智相结合,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行业规划和金融政策制定,为地方政府及企业客户设计融资方案,出谋划策、出资出力。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增信体系,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组建农业担保机构、创新抵质押担保等方式,积极助推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风险补偿机制和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攻坚时期。农发行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将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行,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加力,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努力。
(作者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部总经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新三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