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任正晓:粮食“价补分离”或将常态化

[ 作者:任正晓 汪苏 林子桢 葛明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7 录入:吴玲香 ]

中国粮食定价改革走向如何,这关系着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今日(201636日)透露,粮食价补分离或将常态化,但不会立即全面铺开。

任正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粮食高库存是好事,要抱着喜悦的心情看待我们的高库存。他同时表示,调整结构也十分必要。昨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我认为这是切合中国的国情、粮情和农情的。

价补分离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购农产品,而是制定目标价格,再将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

价补分离策略目前在棉花和大豆方面,都做了探索。中国自2014年起,已从东北地区的大豆、新疆地区的棉花开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购制度,并试点目标价格制度——价补分离,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储,而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

玉米将是继棉花和大豆之后,下一个试行探索的品种领域。3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在其所作的2016年 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在2016年,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同时,据财政部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2016年预算草案报告也指出,将支持粮食等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和调控机制。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曾公开表示,玉米的价格改革方案,在两会后会尽快出来,不耽误老百姓的春耕。同时,玉米先行之后,小麦和稻米的价格改革,也必须相继跟进,不能拖得时间太长

价补分离是否将全面实现常态化?任正晓透露:常态来理解它是有道理的,但不会马上全面推开。

他对记者表示,在如今产需基本平衡、库存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能更好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同时也能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种体制。他同时强调:中国太大,地区差异大,各地农民状况不同,所以我们要既积极又稳妥地推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网(记者汪苏 林子桢 实习记者 葛明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