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有感
《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一书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线,对中国农业长期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必须把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个基本观点是,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书中分析与研究的农业增长史是从人民公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在本书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会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分析问题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数据的多角度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等。
一、分析问题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
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即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与思考问题,一项制度成功与否,都值得我们去深思背后的原因,以此总结失败的教训以及成功的原因。
若某制度的实行遭到了阻力或失败,先研究当前的生产力状况,再研究制度本身的缺陷,进而两相结合分析为什么此制度会失败。以人民公社运动失败为例:首先指出土地改革后的粮食确有增长,但生产力仍然落后;其次,分析人民公社制度本身的缺陷。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一大,二公,三拉平”。“一大”大得离奇,完全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二公”公得过分,生产资料归公,生活资料也归公。“三拉平”,就是否定差别,实现“大拉平”,还要挂上共产主义精神的桂冠。(p9)在人民公社制度之下,产权残缺必然导致存在劳动监督成本过高和劳动激励过低的问题。(p21)最后,两相结合分析为什么此制度会失败。其教训有而:其一,违反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实际需要的基本原理。其二,我们党实际上否定了农民具有二重性——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p7)
若某制度的实行获得了成功,同样的,先研究当前的生产力状况、再研究制度的合理性、进而两相结合分析为什么此制度会成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运动成功为例,首先指出人民公社运动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下降;其次,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优势。“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p20)最后,两相结合分析为什么此制度会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设计成本,是经济当事人需求诱致生成的,而且采取渐进式的区域推进方略。(p23)
二、联系的多样性:数据分析的多角度
注意到联系多样性的问题,若社会发展出现进步或者倒退,不能将原因贸然归于某一政策或某一技术的突破,而是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分别对其的影响,以及多种因素对主体的综合效益。例如,在《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中,在分析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时,客观的对促使农业生产率增加的诸要素进行阐释,“1980年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其中46.89%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而化肥增加的贡献为32.2%”(p18)作者的这一分析,我从中除了学到了1980年农业生产总值增加的两个主要原因,更是学到了研究数据要从多角度出发。
联系具有多样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用简单公式划等号,在分析数据时,尤其要注意引起该数据的原因有哪些,不能一概而论,或脱离全局只简单的讨论某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韩俊在《邓小平农业思想论》中在分析问题时,充分考虑到了联系的多样性。例如“农场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能把这种复杂关系简单化”。(p207)
数据需要进行多重对比。作者在分析农民收入数据时,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数据分析做对比时,不仅要进行横向比较,还要进行纵向比较。例如在谈到收入差距时,我们一般下意识的会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但仅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不全面的,作者还从城市居民内部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同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分析,甚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样的数据分析角度不仅全面,且能从多角度出发理解
三、矛盾的特殊性:从实际情况出发
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我们研究和分析事物时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某一思想之前,都会对该思想形成的背景——即国情进行具体的描述与分析,实际上就是考虑到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理论、政策或者研究某一问题是,我们不能脱离了具体情况研究问题。《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一书中分析制度与现象时,都联系了具体的实际,例如:80年代后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已经逐步从供给总量短缺、需求无法选择条件下的数量问题,转化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应而形成的结构问题。(p128)
名词的界定,同一名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对于名词要进行严格的界定,理清楚自己所写的名词概念内涵到底是什么,与普遍意义上的名词含义有何区别。比如研究乡村问题时,不同地理位置的乡村所蕴含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大型城市的周边村庄与山区中的村庄虽同为乡村,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对于研究主体、客体的概念要进行明确的界定。作者在书中研究的诸多主体进行了名词的限定,例如:研究工农协调发展时,“工农协调发展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包括两大产业间资源配置结构的协调及两大产业在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上的协调两大方面的内容”。(p219)又或者是对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界定: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市场化农业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社会化农业,依据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即“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集约化农业就是相对于粗放农业而言的。(p141)等等。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区分名义与实际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注意不要被数据的表象所迷惑,区分名义增长与实际增长,不要轻易被表面数据“迷惑”。名义增长率指,以当时价格为基础,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情况。而实际增长率则是实际上发生的增长率,根据储蓄率与实际资本产量比率计算出来,即考虑物价影响。
作者在对农民收入增长率数据分析时,充分考虑到了收入数据的名义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对标名义增长率要“大打折扣”。(p59)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1985-1989年四年期间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情况,因此实际增长率会出现“大打折扣”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数据分析中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感性材料进行严格、规范的分析处理,避免出现狭隘的想法或观点。
五、发展观与辩证分析相结合
1.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
在当前某项制度或者某种事物运行顺畅时,首先不能认为该项制度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某种问题。物质是运动中的物质,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这个社会也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转变,而一切生产关系总和经济基础也会发生变化,上层建筑也就随之变化。因此,在当前某项制度或者某种事物运行顺畅时,首先不能认为该项制度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某种问题。
作者在分析书中制度的时候,几乎都会强调这一制度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现存的问题,例如山东省平度市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两田制”、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分析等。“两田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小规模均田制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它还引发了一些新问题。“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制度本身在这里会表现出如下缺陷:一是农户对承包的土地长期预期不足;二是在收入、预期、风险目标的制约下,无法在更大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配置;三是源于产权残缺影响,社区对土地的随意调整以及对土地处置去哪的种种限制,进一步影响了这种制度安排的绩效。”(p24)
2.辩证的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从中吸取到正反两方面经验
其次要辩证的分析其对社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对许多制度或者现成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一分为二的分析了其优缺点。例如,不仅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制度本身在这里会表现出如下缺陷:一是农户对承包的土地长期预期不足;二是在收入、预期、风险目标的制约下,无法在更大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配置;三是源于产权残缺影响,社区对土地的随意调整以及对土地处置去哪的种种限制,进一步影响了这种制度安排的绩效。”(p24)
一方面肯定农户兼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又从宏观层面分析农户兼业长期以往带来的负面效果:“农户兼业长期以往会对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转变以及农业的短期稳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农户的普遍兼业,会导致土地流转的停滞和小规模经营格局的凝固化,将会滞阻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改造的进程;其次,以小规模经营为基础的农户兼业的日益深化,会延缓我国半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农户的普遍兼业化,对农业的短期稳定增长也有不利影响。”(p88)
六、感性材料的权威性
马克思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大量收集十分丰富而又合理的感性材料,再通过推理、判断等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而,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看似获取感性材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实则对我们收集材料时造成了许多的阻碍,尤其是经过处理的材料。若非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找寻这类二手材料,就很容易被网上鱼龙混杂的材料迷惑。
《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与《邓小平农业思想论》两书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数据,作者都注明了数据来源,或是出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或是出自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或是引用著作中的数据、或是农业部的官方发布等等。这些感性材料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来源官方、数据全便于分析趋势,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的思路,例如我们可以从作者引用数据的网站中找寻数据,也可以借鉴各省份蓝皮书中的数据、还能引用其他著作中的数据进行参考。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