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素有“九州粮仓”的美誉。去年,我省水稻种植面积6128.3万亩,产量2602.5万吨,连续44年保持着全国第一。但也是在去年的“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湖南却榜上无名。
目前,我省优质稻种植面积700多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1.4%,优质的产品才能树立优质的品牌,怎么不多种优质稻,多生产可口的优质大米呢?我们的编导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田间地头。
在宁乡道林镇,陶广良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承包了200多亩良田。今年,陶广良在四五十个水稻品种里,还是选择了“鱼鳞稻”种子。这个种子他种了三年,产量高,抗性好。但鱼鳞稻,米质一般,是国家三级米,但为何不选米质好的稻种呢?陶广良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鱼鳞稻”亩产有1200斤以上,而中晚籼稻国家最低收购价为每百斤136元,陶广良每亩就有1600多元的收入;而优质稻产量一般在800到900斤,市场上的价格,每百斤也只比国家最低收购价多8元左右,折算下来,每亩最多只有1300元。
种高档优质稻,对陶广良来说,“划不来”。陶广良其实是湖南很多种粮户的缩影。种粮户不种,优质米就少。这种现状,对于米业公司来说更是一种困扰。没有优质米,米业公司的品牌也难以打响。
如何才能提升第一口粮的供给品质?改变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粮食产业现状。敬请关注《经视观察》,看专家的好建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视观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