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新金融填补服务小微三农空白

[ 作者:张末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3 录入:吴玲香 ]

受制于金融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过去,相对弱势的小微、三农群体,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深受困扰的问题。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一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传统金融受到成本约束,利率定价有下限,服务小微、三农很可能造成贷款亏损,不符合商业可持续原则。数字技术的运用,令金融实现可控的风险和可负担的成本。谈到新金融在小微、三农领域带来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目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已在征信、网络借贷、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多个领域切入,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创新,金融行业迅速降低服务成本,服务于更多中低收入人群、征信信息缺失的人群,以全新的模式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市场脱媒。

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提出,依赖数字技术,可以帮助那些落后的、地理偏远的地区获得金融服务。在部分指标上,中西部地区甚至比东部地区有更好的表现,展现出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以蚂蚁金服为例,目前,该机构已推出包括支付、保险、信贷在内的产品。截至2016年年底,蚂蚁金服为3514三农用户提供信用贷款服务,累计放款金额4062亿元。其中,服务了157.8万家农村小微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种养殖户。

董希淼认为,为了更好地让新金融在小微、三农领域施展拳脚”,内外部均需投注更多努力。

一方面,新金融本身需要被规范;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征信、支付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提升整个金融服务便利化和普惠性。通过真实有效的信用评估,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务、流动便利的要素市场,方便金融机构向小微客户、农民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基本金融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有其风险偏好与定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传统金融机构与新金融应更多创新互补,共同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增加实体经济金融供给,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金融时报》2017-03-0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