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产业扶贫不能“拍脑袋决策”

[ 作者:周嵘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6 录入:吴玲香 ]

近日,记者在西北某县调研发现,该县将盐碱地上发展现代渔业作为当地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规划发展6万亩盐碱地水产养殖面积,饲养南美白对虾、金樽鱼等高档水产品,解决盐碱区老百姓脱贫的问题。但是,该县的这一利民举措却并未在老百姓那里讨得了好

据了解,该县设想的主要消费市场是1小时车程以外的省会,县政府认为省会城市有足够的购买力消费这些高档产品,但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本账:用盐碱水养虾,需要生物肥水、饲料投喂和精心管理,虾苗在养殖62天后,平均规格仅为60/斤,成活率只有40%,投入大、成长慢、成活低,市场能消化这么高成本的产品吗?此外,邻近几个县也在尝试盐碱地养鱼,省会的市场容量有这么大吗?老百姓的担心不无道理。在采访中,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初项目论证时,主要是请渔业专家进行技术考察,并没有进行专业市场调查。

在农产品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发展产业一定要优先考虑产品的市场去向和生产的环境容量,如果产出的农产品卖不上价,就成了折腾老百姓。政府在选择扶贫产业、制定项目规划前,不能忽视市场规则,拍脑门决定。只有充分研究分析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内外部环境,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经营管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