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文化富民:农村扶贫新路径

[ 作者:曾江 饶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6 录入:吴玲香 ]

近几年,“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今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部署了“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发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成为越来越多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乡土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如何更好发掘乡土文化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记者通过农村实地走访发现,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一种“文化富民”新路径正在贫困地区延伸开来,这不仅是一条物质奔小康的新路,也是一条精神更富足的特色道路。

重新发掘乡土文化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即言。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广大农村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近些年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大众媒体上,涌现出一些“唱衰”中国乡村社会的论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对记者表示,这些论断所依据的事实大多是个例,最多不过是局部事实。因此,各种关于乡村社会的论断,其实也不过是“盲人摸象”。

发掘乡土文化并非怀旧复古,也不是乡村再造,而是要与时俱进地建构起有效的文化衔接与整合机制。这种机制在陆益龙看来就是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区的协同力量,让传统文化资源动员与现代要素使用有机结合,将有特色的、传统的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保护起来、发展起来,做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兼容。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乡土文化内涵丰富且独具地域特色,包含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因此,发掘乡土文化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时尚。因此,众多扶贫项目也以此为契机,着重开发以文化为主打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积极探索产品开发模式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持续的有效途径。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苹认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通过产品来体现,打造文化节庆活动,开发主题公园、文化街区、古镇,不断推出高端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而事实表明,找准以消费者为本位的市场结合点是成功的关键。

在发掘乡土文化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线,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在对乡土文化的发掘中,一方面要把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把特殊性和整体性相结合。陆益龙表示,乡土传统特色的保护计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保护又有所不同。这一保护计划应该属于政府推进的重点保护计划,是对那些具有民族性、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乡村社会及乡土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留存,使其成为传统农业文明的活化石。所谓整体性保护,是指不仅要对器物遗产进行保护,而且要加强对其文化主体及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保护和留存。在保护计划中,一方面,政府需要对文化主体或乡土文化持有者所承担的文化保护任务给予足够的补偿;另一方面,文化保护的承担者也要依据法律负责任地维持和保护文化传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2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