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农业改革步稳蹄疾 农民奔小康底气足

[ 作者:开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3 录入:吴玲香 ]

原题: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中国农民奔小康底气越来越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提出,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16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2015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曾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上层结构不断调整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到政策落地、越来越多农民奔小康,无不体现着“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心中为念农桑苦:“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习近平的青春岁月是和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他在2015年出席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说:“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插队到陕北的梁家河。在那里,习近平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掏地、种玉米、割麦子,习近平的农活是一样一样地跟着当地的乡亲们学。当了村支书以后,习近平又想方设法改变梁家河乡亲们的生活:建大坝、挖水井、建沼气池……

1985年,时年32岁的习近平第一次到美国就是缘于农业。当时,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的习近平率石家庄市玉米考察团,到美国艾奥瓦州访问,并到小镇马斯卡廷考察当地农业和畜牧业。

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平和县果树良种场视察。在视察的过程中习近平不停地细问蜜柚的生产情况和市场的欢迎程度。他十分关心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立足平和县资源特色,做强做大蜜柚产业,从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2007年,习近平作为浙江省委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文章立足浙江省农业实践,对农业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意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言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习近平的三农情结深深扎根,对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农民,习近平也时刻牵挂在心上。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炕头,从农业发展新模式到农业新技术应用,习近平为中国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在一步步实现。

2016428日,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在会议上如此强调。他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式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2016524日,正在黑龙江考察的习近平到抚远市的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登上插秧机体验操作、了解合作社智能催芽和箱式快速育秧等技术流程、询问水稻先进种植模式和科学田间管理经验,习近平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农业改革步稳蹄疾 农民奔小康底气足

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的政策不断颁布。中国农民的小康梦正在一步步实现。

2004年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3年关注三农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2013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面启动;

20149月,中央深改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定下基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的三权分置;

201610月,《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全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首次出现“平等保护经营权”的提法。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两权分离变为三权分置,即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给土地经营人并且可以流转。

据农业部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7.5亿亩土地完成确权颁证,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0%,并计划在2018年全部完成。

现在的河南甲加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转化而来。80后青年王灵光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一直没有离开那片土地。“简单来说,以前我们是一个种地大户,现在是服务于这样的种植大户。我们在种植的同时更偏重于服务。”王灵光对记者介绍道。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王灵光觉得这对他们是推手的作用,“甲加由农业公司所有的发展都是以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为基准,将终端的需求反馈到农业的种植上。”据他介绍,在公司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下,农民的平均年利润可以增长20%30%

()2010年开始就在基层,看到了‘三农’的变化。农民比以前更加富裕了。他们素质提升了,开始用智能手机、会玩微信了。农村的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干净。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生产效率提高很快。粮食产量步步提升,农业基础条件越来越完善。”王灵光告诉记者。

王灵光介绍,他的身边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扎根在农村。“他们带回去的是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王灵光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青年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