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内容:从个体工商户转型为现代农业企业主,致力于“稻虾轮作、稻鳅共养、稻鳖共生”安全高效循环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新技术,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监控,用尖端技术赢得高端、精品市场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沈华坤)在11月29日闭幕的2016年浙江农博会上,由省种植业管理局组织的浙江优质稻米评比揭晓,我市选送的“甲谷缘”生态大米获得优胜奖。这是市鼎绿生态农庄有限公司继荣获长三角地区稻田(水产)养殖技术创新金奖、优质大米评比最佳口感金渔米奖及养殖优秀企业绿色生态奖等荣誉后的又一项荣誉。
市鼎绿生态农庄有限公司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企业再获荣誉,农庄“庄主”李建立露出欣慰的笑容。眼下新米刚刚上市,北京、上海、杭州、台湾等地的客商争相订购,最高价达到每公斤40元,加上稻田套养的甲鱼、泥鳅等水产品收入,亩效益达1.6万元。李建立从个体工商户转型为现代农业企业主的发展模式获得了成功,而鼎绿公司的“稻虾轮作、稻鳅共养、稻鳖共生”安全高效循环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新技术,也被省、宁波市农业部门推广。
说起从工业制造转行从事农业,李建立说既偶然,也必然。说偶然,是因为以前因业务所需经常接待朋友和客户,朋友说,“现在好多东西有污染,我们都不敢吃了,你要是能弄些绿色食品,那就太好了”。朋友间的一句玩笑话,使农村出生的李建立有了种稻、养鱼的想法。
2011年,他租了75亩地,申请设立余姚市鼎绿生态农庄。刚开始,他对有机生态农业摸不着头脑,比如治虫,虽然不用农药,但虫子会成群结队往田里飞。好在他善于学习,在市农业部门的重视下,鼎绿生态农庄与浙大农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省农科院以及宁波市植保总站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实施生态种养七大工程。
走进鼎绿生态农庄二期生产基地,400多亩连作晚稻四周菊花绽放。这是农庄驱虫第一招——植物藩篱。李建立说,菊花有吸引益虫、挡住害虫的功效。此外,这里还有香茅草、芝麻等防虫植物,沿着这片由鱼塘改造的稻田仔细巡视,三米一株的香茅、一米一株的芝麻,和菊花一起层层排列在田坎上,形成一道既能吸引益虫,又能驱除蚊蝇、飞蛾等害虫的植物藩篱,既实用又养眼。
据市农技总站专家郑胜龙介绍,这个生产基地属于宁波市级生态修复区,从建立开始,就没在稻田里打过一次农药。记者发现,这里的稻谷种得特别稀疏,这就是防治虫害的第二招——通风透光。因为种得稀疏,植株的光合作用更好,水稻更通风,就少发病,少得虫害。
鼎绿生态农庄还从事稻鱼共育,在稻田里套养甲鱼。为了确保种养有机结合,基地采取既有利于水稻健壮生长,又能给水生物提供足够生长容量的大垄双行技术。在大垄里,记者又发现一些新玩意儿,这就是农庄的第三招——性诱灭虫。性诱器将人工合成的雌性害虫性激素制成引诱剂,吸引雄性害虫前来求偶,从而达到抑制虫害的目的。而稻田里最为常见的稻飞虱,却可以通过青蛙加以防治,这就是第四招——水生天敌。因为生态环境好了,青蛙自然多起来。除了青蛙,稻田里还有甲鱼、泥鳅,都是消灭害虫的。农庄为此专门申请了商标“甲谷缘”,说明甲鱼和水稻的亲密缘分。
弄清了水中的“秘密”,记者又发现四周堤塘上成片的杂草,怎么看也不顺眼,但这却是农庄除虫害的第五招——草窝引虫。在田间路边安装一盏盏杀虫灯,就是第六招——电击灭虫,既可以杀虫,又可以把虫子收集起来喂养甲鱼,一举两得。
在空中,记者发现一张张织得密密麻麻的丝网,原来这是农庄防虫害第七招——天网拒敌。甲鱼、泥鳅虽生长在水里,但也有天敌比如猛禽,天网的作用就是把猛禽挡在外面。
由于生产的有机大米、生态鳖和泥鳅,不含农药和激素,又通过稻渔互养保证了品质,“鼎绿”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客户需求不断,李建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他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监控,用尖端技术赢得了高端、精品市场。
去年,鼎绿生态农庄被列为宁波市生态修复模板区,李建立又借此机会,投入150多万元,安装了智能化喷滴灌、沼液池等设备,全程用手机管控,既能精准节水、节肥,又节省人工,实现自然生态循环,使食品更加安全。
目前,鼎绿生态农庄的稻米和水产品都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其注册商标“甲谷缘”已成为浙东地区精品米和精品鳖品牌。
尝到现代农业甜头的李建立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功,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他牵头成立了鼎绿稻米专业合作社和鼎立渔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0多户,依托生态种养技术,户均增收2万余元。同时,在省种植业管理局的支持下,他又在青田县承包粮田400余亩,建立了鼎绿市外生产基地,以满足更广的市场需求。
(作者:鼎绿生态农庄有限公司负责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2016年12月0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