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报告认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
报告指出,从职能部门的维度看,针对贫困问题的不同类型和具体成因,各相关部门出台了针对性政策措施,形成了相互支持、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从中央-—地方的维度看,针对贫困问题的共性和特异性,既有中央层面的原则性要求和统一政策,也有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从历史的维度看,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战略与政策的接续和传承,更有根据扶贫形势的结构性变化而做出的重大创新,深刻把握了贫困治理的科学规律和时代价值。职能部门的维度聚焦于“对症下药”,中央—地方的维度聚集于“因地制宜”,历史维度聚焦于“随势而变”,三者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
报告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减贫历史上,2015年呈现以下突出特征:中央围绕实现“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战略目标,确定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基本方略;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密度、速度出台了精准扶贫系列政策文件。因此,2015年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路径和重大举措,是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的构建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运筹帷幄之年、谋划布局之年。
报告还认为,在精准扶贫战略和政策全面贯彻实施之初,首先要重视的是认识问题、思想问题,也就是要深刻理解精准扶贫战略和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框架。报告指出,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包含两大板块:一是精准扶贫战略,包含精准扶贫的内涵、精准扶贫方略的形成、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等内容,是关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介绍和论述;二是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包含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的精准政策、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政策、教育扶贫的精准政策、救济式扶贫的精准政策、生态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的精准政策以及完善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其中,前者关注的是思想性、理念性、立场性问题;后者是“功能单元”的集合体,关注的是行动性、战术性、策略性问题。
《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按年度出版,旨在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和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历史节点联合推出的智库报告。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介绍,“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自2016年起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按年度编撰出版《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及时记录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进程,描绘、揭示其脉络和重要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一方面,它能够为扶贫领域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实践者乃至全社会提供一个密切观察和跟进思考贫困问题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的窗口,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为广大扶贫工作者更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提供启示。另一方面,它能够全程跟踪、纵深描绘到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最艰巨任务的历史进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