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四川省调研时强调,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好新一轮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摘自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摘自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稳定要靠科技进步
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新常态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新常态呼唤高效、品质、生态的现代农业。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目标,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科技创新正以革命性力量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业态、发展链条与生态,驱动现代农业高效化、品质化与智慧化。如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厚植农业发展新优势,是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所在。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与多个行业,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有所突破,必须整合资源、借力借智,构建三类合作平台,打破政府部门、区域和学科的界限,走农科教大结合、产学研大协作、产技创大联盟之路。
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
人才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要重点促进三类人才的培养与流动。一是农业“双创”人才。二是农村技推广人才。目前,公益性的农技推广队伍机构萎缩、流失严重、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高、技术人员知识断层与老化等问题,导致“最后一公里”长期梗阻。针对实际,打破条块分割现状,围绕农户及农业企业需求,在坚持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公益性综合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准公益性及商业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对接。重点制定优惠政策与激励机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农技服务实体,建立一批数量足、素质高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三是农村科技能人或职业农民。重点以农业科技大户为主体,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形式,培训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能人等急需的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真正形成“贯穿最后一公里”的农技推广新体系。
什么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食物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制4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组成的开放式体系。
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组合智慧农业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组合出智慧农业新业态,衍生农业新功能、新内容、新供需模式、新市场空间与新消费者群体,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整体突破,扩大科技成果的规模效应。加快新兴效益农业培育,逐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走上高效、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安根农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