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从人本性、乡土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等四个要素来综合考量、培育和传播乡村社会的发展目标,使之成为本土的文化共识,继而引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来。
当下培育和凝聚新乡贤,既要挖掘古乡贤的典型事迹、优秀品格,更要树立新乡贤崇古尚今、开拓创新精神价值。
新乡贤有着自身的文化动因。他们接受党的教育,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回乡开展服务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家、年轻白领则将现代公益、绿色生态等理念融入到新乡贤文化中,给乡村发展带来活力。
新乡贤或其组织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主要是基层民主协商的形式,新乡贤则主要起到为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协助联络和信息沟通等作用。
培养新乡贤要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在形成新乡贤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实施新乡贤培育与成长工程。
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制度为新乡贤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更多机会。乡村传统与现代法治、乡村的实际需求与执政者的期望,最终都要求新乡贤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乡贤迎合时代需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乡贤在我国农村治理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培育新乡贤文化,促使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德才兼备人士返回农村,引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岩教授。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乡贤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有什么样的社会基础?
孙岩:新乡贤的出现迎合了时代的要求,我们大力提倡新乡贤回归乡村,其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树立新榜样,通过发挥其所长,带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向前发展。
在我看来,新乡贤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原因,一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现代文明已成为大趋势,成为改变农村面貌巨大的助推力,但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这就为新乡贤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二是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贤人,他们历来都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各种利益面前以身作则,在解决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能量的作用。
记者:新乡贤的内涵是什么?
孙岩:在新的时代,新乡贤所具有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情感认同方面。情感认同是新乡贤投身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一方面,以故土情来激发本地民众或者吸引在外地同乡对家乡的热爱,使他们积极去参与、支持乃至组织建设美丽乡村的各种事业;另一方面,要推进各项政策与措施同广大民众与乡贤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建设农村、建设家园的信心。
二是体现在价值引领层面。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必须要弄清楚乡村社会民众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应从人本性、乡土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等四个要素来综合考量、培育和传播乡村社会的发展目标,使之成为本土的文化共识,继而引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来。新乡贤正是熔铸和传播这些价值的积极力量和重要支柱。
三是展现在荣誉认可方面。乡贤在中国古代社会本身就是对有德行、有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肯定。当前,要大力倡导新乡贤文化,树立新乡贤的典范,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宣传乡贤文化,激励新乡贤以古为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建设新农村,为农村的发展增添力量。
四是内化于教育涵养方面。我们当下培育和凝聚新乡贤,既要挖掘古乡贤的典型事迹、优秀品格,更要树立新乡贤崇古尚今、开拓创新精神价值。就要形成新时代的新乡贤文化,通过教育把他们的道德精神和力量传承下去,形成涵育乡风、敦化民风、醇厚人心的持久力量。
记者:哪类群体才能被定义为新乡贤?
孙岩:在当前,乡贤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其固有的内在精神没有改变,在我们看来,人们将有德行、有才华,愿为故乡、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退休干部等先进典型,乐于奉献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要力量。
新乡贤能化解社会矛盾于无形
记者:传统乡贤是本乡本土深受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目前,我们倡导新乡贤文化,新乡贤相对于传统乡贤,新在哪里?
孙岩:新乡贤产生于新时代的背景下,是在社会主义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依托党的基层组织发展起来的新生力量,具有着“新的”特点。
首先是时代背景“新”。传统乡绅除入仕为官外,大都固守本村,世代沿袭,在乡村安身立命。那些早年入仕为官者最终也要“告老还乡”,回归与乡土。新乡贤则是处于新时代的背景下 “回归”,他们回归乡村要么是造福桑梓、回报故乡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要么是回乡养老、享受乡村闲暇的美好时光。
其次是文化基础“新”。从文化支撑上来看,古乡贤长期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思想带有明显的等级烙印。新乡贤同样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家族宗族观念、孝亲睦邻思想和落叶归根情结等,这都是儒家文化的具体体现。但不同的是,新乡贤又有着自身的文化动因。他们接受党的教育,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回乡开展服务工作。而另一些企业家、年轻白领则将现代公益、绿色生态等理念融入到新乡贤文化中,给乡村发展带来活力。
最后是地位作用“新”。在传统农村社会,乡贤通过自身及家族势力维系着农村社会的秩序;现在,新乡贤或其组织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主要是基层民主协商的形式,新乡贤则主要起到为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协助联络和信息沟通等作用。
记者:新乡贤在农村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
孙岩:当前,小康社会建设已步入攻坚阶段,广大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矛盾也更加尖锐。如何发挥新乡贤的力量,使其在小康社会的建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成为了当下倡导新乡贤文化的重要价值。新乡贤的影响力来自民间的感染力,能够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在面对各种矛盾冲突之时,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鼓励更多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记者:应该建立怎样的新乡贤激励与培育机制?
孙岩:在我看来,建立新乡贤的激励与培育机制应多策并举。
在培养新乡贤机制方面:要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在形成新乡贤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实施新乡贤培育与成长工程。要充分挖掘“古贤”文化,宣传传统先贤的优秀思想、精神及事迹;要引进“今贤”,进一步鼓励新乡贤回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要培育“新贤”,培养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要从机制上进行创新,搭建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平台;搭建新乡贤引领乡风良俗的平台,通过乡贤理事会等形式,邀请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搭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实行乡贤挂职村官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
同时,也要加强激励机制建设。要进一步开放政策,把那些有能力、有见识的乡贤纳入到村级领导干部的队伍中去;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以农村丰富的资源吸引那些企业家、青年白领到农村去创业,并以此来弥补他们在城市的差距;要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使新乡贤愿意来农村发展,并且留得住。要不断探索各种机制,不仅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并且在经济、税收等方面予以照顾,形成联动机制。
记者:如何将新乡贤在农村中起到的作用,与党的基层组织以及村民自治组织等在农村中作用是怎样一种关系?
孙岩:新乡贤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阅历丰富的群体,他们参与乡村治理,能够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出有别于普通村民的重要作用。他们汇集了乡村的各类信息,并有组织地 进行宣传和引导,这为我国乡村社会民主化、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制度为新乡贤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更多机会。乡村传统与现代法治、乡村的实际需求与执政者的期望,最终都要求新乡贤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记者 崔如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丹东热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