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根本是,能力不能负载愿景,而能力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要选择合适的方向,以合适的进度达成目标。
第一,从生产而不是流通着手
许多新农人迈出第一步是从生产着手,这样一开始就要触碰并不熟悉的土地流转问题,接下来是雇佣当地劳动力,然后还需要引进种养殖技术……好不容易这些都落定了,回头一看,原来对市场原来没有把握。
那么实际上,所有的新商业机会本质上都是新渠道机会,从门市到百货公司,90年代普及的超市,再到购物中心,现在则是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渗透下,流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流通变化了,生产最终也会发生变化。从流通环节着手,熟悉业务后再重组产业链,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从2C而不是2B做起
新农人可能来自于农村,但从小求学、就业,已经远离农业生产、流通一线,对生鲜的理解可能仅仅来自于自家买菜。这样往往会倾向于从2C做起,比较直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网上获得的订单十分有限,那么从事O2O线下配送,问题则在于,毛利率通常不足以覆盖管理成本和损耗。这些业务并非不成立,而是对规模有很高的依赖性;同时生鲜意味着,保质期又很短。
而从2B做起,从经销商,或者从农产品经纪人(代办)做起,市场是客观的,卖不出去就是卖出不去,从承担产业链特定环节增值义务逐渐积累经验。当然,农产品正在经历从通货到有标准,从有标准到品牌,农产品经纪人最终会转变成农产品品牌持有人。新农人有前瞻的理念和市场锐度,应该能更从容把握其中的机遇。
第三,从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发力
经营某个产品,作为成长中的经营者会有代入感,即如果我是消费,我会怎样选购。问题在于,当农产品处于上市期,产品蜂拥而至,你怎么理解都不太重要。
现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抓住了事务的本质。从组织上说,相对于多变的需求,供给侧的组织较为容易梳理和开展,很快能从产能的再规划中寻求到效率提升的机会。当前各地都在升级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发展农产品加工的环境就日益成熟。进一步地,农业的一二三产业正在融合,那么基于供给侧结构的整合,做到相互借力,新农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一亩田分析师认为,新农人创业,充分评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从流通着手、B2B做起、供给侧发力,身处农业这个大市场,当前这个历史性的发展契机中最终能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惊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一亩田农业资讯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