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考虑环境危害的时候,一般容易想到汹涌的车流和高耸的烟囱,不会想到餐桌上的饭菜。但事实上,我们对粮食的需索正是地球所面临的一大困局。
美国堪萨斯州斯科特城附近,武尔加摩农场一部联合收割机的麦田作业速度可达每小时10公顷——还能一并取得实时产量数据。这样的大型机械化农场出产着今日美国人的大部分口粮,大面积的单种作物种植,使农场不须花费很多劳力就能料理大片土地。农业是全球变暖的最大肇因之一,释放的温室气体比世上全部汽车、卡车、火车和飞机合起来还要多。农牧活动占用了我们宝贵水资源的最大份额,同时也是污染大户,因为化肥和动物粪便泄入自然环境,干扰了生态脆弱的湖泊、河流和海岸地带。农业还导致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每当我们开辟农场,就会损失重要的生物栖息地,许多野生物种因农业而灭绝。
在巴西的纽崔布拉斯猪场,铁栏限制着母猪的行动,从而消除在哺乳时意外翻身压死猪崽的风险。猪场的污染性很强,一只体重90公斤的中等猪每天能排6公斤粪便,但纽崔布拉斯猪场将粪便回收,用于生产肥料和甲烷电力。
工业规模的农场使用化肥和杀虫剂,进行大面积单种作物种植,从而获得高产量。
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挑战,而当我们竭力应对全球对粮食的增长需求时,这挑战会变得更加紧迫。单纯的人口增长并非我们亟需增产粮食的唯一原因。世界范围内的富有人群正在扩增,中国和印度尤显突出,这种趋势促使肉、蛋、奶的需求量上升,而用作猪、鸡、牛饲料的玉米和大豆生产压力增大。这样下去,人口增长与膳食奢化的双重催逼,将要求我们在2050年前让粮食增产大约一倍。
巴西的曼蒂凯拉农场饲养着800万只母鸡,每日产蛋540万个,传送带把蛋扫入包装车间。40年来,发展中国家对肉类的需求增长了两倍,鸡蛋消费量则增至七倍,促使大规模畜牧企业迅速扩张。
年成意外的好,填满了粮仓,又在地上堆积如山。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出产的玉米有很大一部分输送给中国和韩国,供其饲养猪和鸡。对禽畜饲料作物需求的增长,正是专家认为我们需要在2050年前令粮食产量翻倍的理由之一。 关于怎样应对全球粮食挑战,形成了两极分化的阵营,一方立足现代化常规农业与全球贸易,通过现代机械、灌溉技术等实现增产、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立足地区性粮食系统与有机农场,认为小农户也可以实现足够增产。但我们没必要二选一,单凭哪一方都达不到目的,不管着眼有机农场还是高科技大农场,应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我们拿出了有望解决世界粮食难题的五个步骤。
艾斯特拉•孔多尔住在巍峨的秘鲁安第斯山脉中,种着五个不同的土豆品种,收成拿到集市上卖;还有一种唤作“马刷”的黄色块茎是煮给自家人吃的。
第一步|刹停农业的足迹
我们为了种庄稼而开垦的土地加起来,已差不多有南美洲那么大。为了饲养牲畜,我们用掉的土地更多,相当于一个非洲。农业的足迹导致全球丧失了一个个完整生态系统,我们已无法再承受通过扩张农垦区来增产粮食的方式。用雨林来换农田,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犯下的最严重的罪业之一,这几乎不能使8.5亿饥饿人口有一星半点的获益。从雨林中清出的大多数农田对于世界粮食安全都没有多少直接贡献,却是用来养牛、种植作为饲料原料的大豆、或生产木材和棕榈油的。我们必须把遏止毁林当作第一要务。
巴西农户从亚马孙中清伐出这一片农田来种玉米,只有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百香果树得以幸免。尽管减缓森林砍伐速度的事业有所进展,这个位于巴西北部的帕拉州去年却发生了令人忧心的37%的增速。
第二步|从已有农田获得增产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绿色革命”利用良种作物、加量化肥、灌溉设施和农业机械提高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粮食产量,但伴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今日世界可以把注意力转向非洲、拉美和东欧的一些不那么丰饶的土地。凭借高科技、精确农事系统以及借鉴有机农耕的手段,我们可以把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提高几倍。 第三步|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既能实现高产同时又大大降低常规农耕作业的环境危害的办法,我们已经有了:在电脑控制的拖拉机上装配高级传感器和全球定位系统,从而使肥料和杀虫剂的施用具有更明确的靶向。许多种植者采用的是专为其土壤条件定制的复合肥料,这样有助于把泄入附近水系的化学污染降到最低。有机农耕也能大大降低水和化学物质的用量——综合使用覆盖作物、护根层和堆肥,可以改善土质、节约水源和累积营养。许多农户还改良了用水方式,把低效率的灌溉系统换成了精确指向植株的设施,如地表下滴灌系统。常规农业和有机农耕领域都可以提高单位用量的水和肥料换来的产粮量。
孟山都公司设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实验室中,自动摄影室记录着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该公司正试图开发对水和肥料需求量较低的玉米、大豆品种——这是生物技术至今未攻破的难关。减少水、肥等农业资源的消耗,对未来几十年养育全人类的大业至关重要。
马里锡比的一座农场中,马里亚玛•凯塔在收花生。绿色革命的“杂交种子、化肥、灌溉”组合牌在非洲从未打出。但如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蕴含着全球粮食增产的关键机遇,因为其产量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步|调整膳食结构
如果能提高粮食直接被人类食用的比例,在2050年养活90亿人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把今日世界的粮食全部换算成卡路里,其中只有55%被人体直接摄入,剩下的被喂给了家畜(约36%)或转化成生物燃料与工业产品(约9%)。虽然我们许多人会食用来自养殖业的肉、奶、蛋,然而禽畜饲料中的粮食卡路里只有一小部分会转化成我们的食物。每喂给动物100个粮食卡路里,用来生产牛奶可以收回40卡路里,产蛋可收回22卡路里,鸡肉是12,猪肉10,牛肉3。
巴西锡德罗兰迪亚附近的这座加工厂中,每个月约有450万只鸡被屠宰、拔毛、分割、整理、包装,再分发到世界各地:翅和爪大多供给中国,腿给日本,胸肉给欧洲。地球人都爱吃鸡,这意味着鸡肉产量的增长比猪肉、牛肉都快得多。寻找更高效的途径来生产肉,以及在日常膳食中少吃些肉——哪怕只是少吃用谷物喂养的牛,多吃不太费饲料的鸡、猪或在牧场上吃草长大的牛——可以为全球省下大量粮食。由于发展中国家是近些年刚刚富裕起来,在今后短期内不太可能减少对肉的食用,因此我们可以先集中改变那些已然食肉过量的国家。遏制用粮食作物制造生物燃料的做法,也对未来粮食安全有长远的意义。
第五步|减少浪费
据估算,全球粮食卡路里的25%、粮食总重量的多达50%,在人们得以食用之前就损失或浪费掉了。对于富裕国家,浪费大都发生在居所、餐馆和超市里。而贫国的粮食常常是在从农家到市场的路途中,因缺乏可靠的储存及运输条件而受损。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只需减少菜肴的份量,设立节约机制。在所有增进粮食供应的方案当中,最行之有效的就是杜绝浪费。
美国加州格林菲尔德附近的巴塞提农场正在收割芹菜,准备发送给全美和亚洲的分销商。萨利纳斯谷这一带号称“美国的沙拉盆”,依赖地下水灌溉,如果目前的旱情持续下去就有受灾风险。 这五个步骤结合起来,能让世界粮食供应增加一倍有余,还可大幅减轻农业对全球环境的危害,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这些解决方案要求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思维方式,不再是开垦更多土地,种下更多庄稼,使用更多资源。我们必须在增产粮食与维系一颗可供后代栖居的星球之间找到平衡。
眼下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刻,我们面对空前的粮食安全挑战,又要维护整个世界的自然环境。为了应对全球粮食挑战,我们所有人都要更懂得珍惜盘中之餐。我们要看得到食物背后农夫的辛劳、土地的赐予、水系与气候的福荫。当我们推着购物车走过超市的一排排货架,我们的选择将影响决定世界未来的天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夏地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