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说,建设用地总量的“双控”,其实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张献生建议,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建设城和镇的结构和比例问题,“比如要建设多少小城镇、要重点建设哪些小城镇,都需要统筹考虑和设计”。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国务院在2016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言献策、针对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张献生委员建议,小城镇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要做好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和比例规划,实现城市和特色镇的结合。胡存智委员说,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专家认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环境资源恶化、产业升级缓慢、“城市病”爆发等问题不容小觑。
在谈到推进新型城镇化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张献生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和镇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已经有所显现。部分乡镇和农村由于劳动力流出而快速衰弱,与此同时,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住房、交通等压力过大,显现“城市病”。他认为,乡镇的衰弱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农村的衰弱,“如果城镇建设不好,那压力都到城市中了,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张献生建议,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建设城和镇的结构和比例问题,“比如要建设多少小城镇、要重点建设哪些小城镇,都需要统筹考虑和设计”。他认为,把城镇建设起来,可以解决农民就地城市化的问题,既能减轻城市压力,又能让农民低成本、就地就近成为市民,从而真正缩小城乡的差距。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实施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有人担心,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将会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说,建设用地总量的“双控”,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其实是有利的。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有利于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在具体发展中,对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划定“三条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城市扩展边界、生态红线,来优化城市的发展格局,防止“摊大饼”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从而防止“城市病”。
胡存智说,建筑用地总量的控制还有利于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可以落实人、钱、地挂钩政策,实现这个机制,使城市规模发展和人口同步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节奏程度,从而促进新城镇更好地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众网北京3月7日(记者 盛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