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越来越趋向信息互联互通架构下的“多元文明”时代,无论是单个产品、每个个人还是一个区域,都向着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方向演变。
猴年春节就这么火蹦乱跳的走来了,往日喧闹无比、繁华似锦的北京城犹如被抽空了的天宫,开始变得近似凄凉,平时蛮横骄纵的北京事儿妈此时也变得心平气和起来了,领着自己家的小哈巴狗在空旷的大街上散步。夜幕降临的时候,更是变得昏暗起来,安得广厦全万家的魔都大楼只是偶尔闪烁着几家人家灯火。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乡村和小城市则是变得热闹起来了,一个个好像重回花果山的”猴子们“变得日益活跃起来,走亲戚看朋友及各种聚会,新年就这么开始了!同时,一系列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并折射出了许多社会问题:
现象一:千里大迁徙,城市再大也不是家
无论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人(包括有房的和没房的、男的还是女的、老的和少的)。此时所有的人都是归心似箭,一个一个梦牵魂绕的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城市虽大却留不住会回家的心,一个个都扔掉了拼斗的场景、冷漠、等级化和世态炎凉的城市社会,撕下城市赋予其的各种面具、标签和身份,回到父母亲怀抱,幸福的听着父母和乡亲嘴里喊着自己的乳名(如:二蛋、丑孩儿、铁蛋..)。
现象二:一地一风俗,乡村文化遗产尽情绽放
春节期间,朋友圈里的许多“嘚瑟派”在频频刷屏:展示自己家乡的美味,让观看着食指大动,展示自己家的各种文艺和表演,让人叹为观之。天南的地北的、东部的还是西部的都有自己的绝活儿、都自己的风景。要不是这些爱嘚瑟、爱拍拍的朋友,还真不知道我们的每个乡村还有这么多丰富的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象三:封建迷信回潮,拜鬼拜神云雾缭绕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传承下来的封建传统和风俗。如笔者的家乡主要包括:一大早起来跑庙里抢头香、初一早上起来不能倒洗脸水、作为财富象征的鞭炮灰不能过早、未出嫁的闺女不能去上分地.....等。
现象四:相亲事情多,儿女大事愁坏娘
在农村里每年底的时候,也是相亲的最高峰,外地打工和求学的青年男女在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安排下,被安排者参加各种相亲。尤其是目前我国男多女少的国情下,在农村其实早已变了味道,女儿成了摇钱树,竞彩礼搞攀比早已经成了许多农村的恶俗风气。
现象五:同学聚会多,不乏攀比现象
春节回家久违的同学肯定免不了会有各种聚会,曾经有人形容说同学聚会就是”在精神上征服男同学,在肉体上征服女同学“,此话不免有些极端和消极。但是这背后也折射一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在乡村这种熟人社会也开始日渐其盛(一些混得的好地天天想聚会,而一些暂时有困难的害怕聚会伤自尊)。
.....等等诸般现象,就不在此啰嗦,可能每个地方的现象会有很大差距。
透过春节的这些现象,让我们再次领略了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及户籍带来的多少人心酸与无奈!多少人为了理想和生活远离自己的家乡去感受外界的冷漠和辛苦。在一个”熟人社会“的乡村到”陌生社会“的城市间徘徊,无可争议的养成两面人生与双重性格,好多时候常常让人不知道那一面才是真实的自己。我国的区域布局和新型城镇化未来如何合理统筹好城与乡的关系?如何更加体贴到每个微观个体感受,将变得尤其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乡村固然有其美丽的一面。并非一些乡村理想主义者笔下写的那么浪漫。当前我国的乡村不但存在许多顽固的封建愚昧元素,同时在我国新的“拜金主义”的冲击和催化下,有些愚昧的封建风俗产生了新的变异,形成成新的毒瘤在恶性蔓延。居然有乡村研究者把乡村的拜鬼现象也称为信仰,真不知是怎么想的,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但是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冲击以及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越来越趋向信息互联互通架构下的“多元文明”时代,无论是单个产品、每个个人还是一个区域,都向着一种“个性化定制”的方向演变。而我国幅员辽阔、一地一风俗的多元文明特征,为随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关键是如何融入当代人的价值趋向,把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很好的“翻译”给其它地方的人们,并积极切入当代人的需求进行“地域文化进行挖掘、重塑”,形成一个个独特的“文化主题组团”,并渗透到当地的区域发展中,将会美丽中国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前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晓军视点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