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村庄中心地带宅基地出现闲置,“空心村”浪费了有限土地资源,破坏了农村景观布局,制约了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当前“空心村”治理面临四个难题,需要予以关注。
一是观念改变难。虽然近年对村居宅基地实行以乡镇为单位扎口管理,但是部分农村群众以前划拨的宅基地仍继承使用,致使宅基地只增不减。同时,不少农村一些年轻人成家立业后在村庄另建新居,且建新不交旧。二是政策不健全。当前指导城镇建设的法律法规对宅基地问题规定没有针对废弃、老旧宅基地的处置办法。近几年,利用增减挂钩等试点政策,通过实施规划调整、拆旧建新、合村并点,解决了部分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但由于一部分村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立项要求,增减挂钩项目不允许立项。三是规划管理不到位。近年不少地方编制了社区建设规划,但仅限于部分经济条件好、区域位置优越的村居。大多数村庄农民建房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忽视对老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闲置旧宅基地数量也不断扩大。四是资金落实难。“空心村”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招商引资、村企联合和自筹资金。除城郊的“空心村”因城镇化建设得到有效整治外,绝大多数“空心村”因资金问题没有启动治理。有少部分“空心村”结合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展治理,但以“空心村”名义列支的专项资金极为有限。
为强化“空心村”治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引导群众观念转变。强化对《土地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按规划用地、建新宅必须退旧宅等共识。加强村庄规划。加大规划投入,列支专项资金用于编制村庄(社区)规划。基层建立健全专门规划管理机构,从严控制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用地规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宅基地统一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对“一户多宅”问题,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回收,逐步形成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加大投资。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治理“空心村”。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