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河街章华村情况调研报告
市民宗委全面贯彻落实市农村小康建设工作培训会精神,高度重视“空心村”问题调研工作,及时成立调研小组,指定专人,进驻王家街章华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运用个别访问、开会调查、现场观察、查找地方志等调研方法,我们全面掌握了驻村的整体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空心村”基本情况
(一)“空心村”的内涵
农村空心化本质是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因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住宅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面积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其结果产生了“空心村”。“空心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衰落与凋敝的总体态势和真实写照。
章华村的“空心村”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一是人口空心化。村里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体;二是社会关系空心化。人口外流和空间距离拉大导致维系村庄秩序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松动和弱化;三是社会活力空心化。表现为村中内生组织的乏力和公共生活的退化;四是土地尤其是宅基地空心化。章华村属丘陵区,耕地空心化没有我国部分山区严重,但宅基地空心化问题凸显。
(二)“空心村”问题现状
章华村位于王家河街北部,国土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516人,下辖11个自然湾和11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湾不同程度存在“空心”现象。其中翁杨下冲现有房屋27栋,户籍人口72人,20户65人迁出村外居住,房屋闲置20栋;吉口湾现有房屋14栋,户籍人口57人,9户49人迁出村外居住,房屋闲置10栋;宋家垱现有房屋12栋,户籍人口64人,7户56人迁出村外居住,房屋闲置7栋。
调查得知,空心宅主到城镇购房,也不轻易处置乡下老房。“老宅是祖上传下来的,人总要叶落归根。老房可放东西、走亲访友用。”村民章某说。章华村在本地小城镇购房的有33户,在城关镇购房的有18户,在中心城区购房的有23户,在外地购房的有8户,他们都保留了在本村的房产和土地。
二、“空心村”成因
“空心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使农村土地价值贬低。
(一)二制问题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立法不健全,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村民喻某说:“现在农村土地是宝贝,谁都不愿意不要自己的宅基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逐步具备更新住宅的能力,住房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分家立户引起建房高潮的到来。旧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缺陷,促使农户建房区位明显改变,使旧宅基地废弃或闲置成为可能。
(二)三化推动
市场化促进社会流动加快。人们根据市场要素分配规则寻求谋生创业机会,农民凭体力或一技之长到城镇谋生,导致农村人口锐减。村民翁某说:“哪里赚钱就到哪里去”。
工业化导致农民跨区域流动。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工在流向上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早期的“孔雀东南飞”和正逐步上演的“西游记”,都造成原户籍所在地人口锐减。
城市化形成农村人口外流。城市在就业机会、教育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拉力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推力,促使农民大量流入城市。
(三)规划滞后
早期村庄规划的滞后和集体经济的落后,使村民所建房屋交互错落,导致村子中心地带的交通、排水等居住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人们纷纷搬到村庄外围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去建房。村民程某说:“以前村里路‘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又没有娱乐的地方,小孩上学也不方便,很多人迁出去”。有条件的村民逐步迁到集镇或城市居住,村里的老宅逐渐闲置下来。
(四)管理欠缺
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没落实好,存在建新不拆旧,占新不退旧现象。有些村民出于面子、增加婚嫁资本、满足生活需要等多重考虑,移至路旁占用耕地建房,致使老宅基地闲置。
农村税费改革后,建房涉农费减免,对乱批、闲置、抛荒宅基地等行为无明确管理规定,使土地监管乏力,造成宅基地闲置。
三、“空心村”负面影响
(一)影响农业生产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章华村因“空心”而常年撂荒耕地达3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8%,常年闲置房屋119栋,占现有住房数的30.1%。
人力资源不断流失,影响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章华村现有劳动力878人,其中外出半年以上劳动力高达570人,占现有劳动力总数的64.9%,造成农业生产的“农民荒”。
(二)影响农民生活
影响村庄合理布局和村容整洁。“空心村”遗留旧房多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蚊虫滋生,易发灾患和引发各种疾病。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村里宅基地规划缺乏民主管理,“一户多宅”等多占宅基地行为易引起村民的攀比心理,加大村级事务管理难度,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导致心理空虚化。村里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亲情纽带断裂,文化生活单调,服务空心化,导致留守人群社会救助缺失、边缘化、心理空虚化。章华村举家外出农民工有228人 ,占农民工总数的40%,外出农民工已婚比例高达55%,60%的新生代农民工将子女留在老家。
四、“空心村”整治对策
“空心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试图在短期内消灭“空心村”的整治方案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空心村”的治理必须采取兼顾当前和考虑长远的整治策略。
(一)编制科学规划,加强土地管理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空心村整治—中心村建设”为切入点,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通过深化政府管制和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地域系统的空间重构、组织重建和产业重塑,形成“城镇—集镇—中心村—行政村”空间格局,实现城镇与村庄的功能衔接,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空间布局优化。
国土资源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政府必须维护好农民利益,搞好管理服务,发挥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行为的监督,集中清理超占宅基地和违法占地建房等现象。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在土地流转中要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重点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耕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运用经济杠杆,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公共服务的着力点是强化面向农村留守群体,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定向服务。积极推动文化下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优化地方发展环境,出台优惠的扶持政策,结合村镇实际,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园,安排专项创业扶持资金,推行回乡创业贷款贴息制度,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条件,对回乡创业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和免费提供各种信息,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
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宅基地有序置换。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和建新宅交旧宅的政策,收回多占宅基地并交集体管理。给予宅基地管理较好的村庄更多优惠扶持政策,对严格遵守“一户一宅”政策的农户进行优先获得基金扶持奖励。
加强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庄人居环境,通过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吸引力,促进“空心村”内聚式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参与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大宣传,培育村民的发展意识、现代文明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
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合理制定“空心村”整治的相关政策、评估标准、验收办法和补偿安置方式。组织专业人员、村民代表、村中有识之士、行政人员召开整治座谈会,集思广益,形成统一意见,确保操作程序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五、结束语
“空心村”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空心村”整治事关国家政策,涉及国土、建设、民政等职能部门,需要跨部门组织协调和资源调配,因此要大力创新工作机制,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政府引导为基础、以政策扶持为关键、以长效管理为保证,建立部门、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多方齐抓共管局面。相信“空心村”的整治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作者简介:段春丽,女,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毕业,现工作于武汉市民宗委系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