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如何打通县域创新“毛细血管”

[ 作者:汲东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2 录入:吴玲香 ]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但总体仍然比较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突出。”

2017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动实现我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相关部署。意见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新形势下,支持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意见中写到。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副主任王伟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县域是重要的行政管理单元、经济主体单元,而创新是解决我们发展困境的必要钥匙。意见为县域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导引,用创新驱动县域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实施办法。

“这是一个普惠型的文件,聚焦了县域层面发展的短板,明确了从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创业载体、抓好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等方面的工作抓手,推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王伟说。

以建设创新型县(市)、乡镇为抓手

意见中首次提出:“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若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

“对于县、对于企业来说,这都是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支持。这也向市场释放了信号,鼓励、吸引企业的自主创新,以及社会资本的投资。”王伟说。

意见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为抓手,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合优化县域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县域创新创业格局,推动形成县域创新创业新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促进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意见提出了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创新驱动、人才为先、需求导向、差异发展。

中商智库副总裁沈云昌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文件的亮点主要在于:一是强调了需求导向,突出了创新要面向市场需求,避免把大量的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聚集到没有市场需求的创新领域中。这样,创新创业资源的错配、闭门造车的危害可以降到最低。

第二个亮点,是强调了差异发展。“我国的县域经济东西部差异特别大,就是在西部地区县域之间差距也特别大,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提出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沈云昌说。

“到202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意见明确了以创新驱动县域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3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有效释放,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更加友好,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讲,意见明确了县域创新驱动的8个重点任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抓好科技创新政策落地。

为了保障重点任务的完成,意见还提出了4方面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开展监测评价、做好宣传总结。

王伟对法治周末记者解读说,这个文件涉及的地方政府部门较多,商务部门、发改部门、经信部门、科技部门,人社部门、规划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办等都需要依照文件发挥各自的引导作用。

另外,意见指出,要推动部省市县联动,建立适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体系,科学谋划创新发展工作格局。王伟认为,相关政府办公室或将因此成立,统一协调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

东中西部县域创新发展应各有侧重

在沈云昌看来,县域创新驱动体系组织的建设,正是意见可以落地的核心抓手之一。

“在我国县域经济内,特别在西部落后的广大县域内,创新要素的聚集、聚变都需要政府的强力引导,突出创新驱动县域组织的建设,将进一步高效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沈云昌结合自己在西部的调研实践说。

“意见想要成功落地,还离不开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和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沈云昌说,“技术成果转化、投融资、科技经费补助措施、各层级创新创业载体的分类建设方式,都在宏观上明确了方向,同时又给省市县三级预留了差异化、特色化的具体实施空间。”

“不仅如此,文件还务实提出了要优化县域人才环境,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沈云昌说,“在西部很多县域内,由于受生活配套、创新环境的制约,并不是院士、博士等人才愿意长期聚集的地方,这个意见非常务实地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激励和人才吸引政策,而且除了创新人才,强调了创业人才队伍的培育,重视企业家这个重要要素。这是重大的进步。”沈云昌说。

科技部有关资料显示: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县域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难,难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一些县域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费不足难办事、职责不清难成事”,是一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的写照。

“从区域来讲,东中西部县域发展不均衡;从全国来讲,城乡发展不均衡。”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仅从财政科技投入来说,东部一县级市,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5.89亿元,超过国内偏远地区的几个省份。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基层科技工作更需要目光长远,提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徐南平表示。

东中西部县域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各地创新驱动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也有所差异。王伟分析说,需要对全国2000多个县进行区别性分类。

“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县,有传统的发展优势和创新能力,创新的约束少,需要对自身传统的优势加以审视,既要进行创新,也不要放弃自身传统的优势。”王伟说。

“中部地区,有一部分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县,积累了一些底子,比如陕西省神木县。在新一轮县域发展过程中,这些县需要避免再次进入依赖资源优势发展的轨道。”王伟认为,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周边县或将成为新的发展亮点。

“西部地区的县以及贫困县,应该避免急功心切,专心投入创新;也要避免‘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媚外心态,真正投入到培养本县的创新力量和创新品牌中去。上级政府也应该对这些地区的县保有适当的弹性,考核时加强甄别能力,防止为了应对考核而兴的市场上投资欺骗风。”王伟说。

科技创新打通经济社会发展通道

“意见强调全面的创新,强化了科技与县的对接,打通从国家层面到基层乡村的通道。今天的创新驱动县域经济,不是某一个主管部门的工作,也跳出了传统科技部门的发挥范畴,而是用科技打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当下产业升级的贡献。”王伟说。

徐南平指出,意见的出台,既是对新形势下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又是对基层典型成功经验的总结提升。在“十三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集中力量打通县域创新“毛细血管”,破解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基层带来活力,为发展注入动能,为我国真正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贡献了我国超过50%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的总人口、超过90%的国土面积,处于对上“通天线”、对下“接地气”的重要位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沈云昌认为,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三大背景:一是进一步深入县域、深入基层贯彻实施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在基层和全域的实施。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县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层载体,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能否顺利实现小康目标。

三是转型升级正当时。“十三五”期间全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正是急需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战略时期。

意见给出了具体实施的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法治周末 2017-07-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