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我省而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需要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支撑,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能力、提升稳定脱贫的质量和效果。否则,真脱贫、脱真贫、拔穷根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就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如何驶入“快车道”?对此,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现将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予以刊发,以期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层次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以企业为市场主体、产业为核心支撑,以及各方良性互动为基础,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
加强政企互动,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县域企业发展纳入专项规划建设方案中,给予一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扩大政策受惠面。二是政府应扮演好企业领路人、经济发展助推手的角色,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互动沟通窗口,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帮助企业解决难题。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行业相应的技术标准,建立企业在县域市场中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大力扶持。
促进城乡互动,提高发展质量。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忽视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既阻碍城乡共同发展,又不利于扩大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流动。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是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两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要加快城乡经济体之间资金、人力、科技、信息、产业等各类要素双向流通,形成城乡之间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促模式,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
增强行业互动,创新驱动发展。县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产业雷同、产品同质,造成了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难形成品牌效应。行业之间应该加强互动交流、整合资源,才能实现共赢。产业规划要注重前期调研,重大产业项目应与县域地区承接能力相符,与产业园区各类产业紧密关联。要依托产业园区平台,借助当地资源优势、文化背景,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县域产业互补,带动县域经济和企业效益增长。要通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等创新资源配置,充分释放各生产要素的活力,有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加强学界与业界对话,以此实现理论支持、智力帮扶和资源共享。
作者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每日甘肃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