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假打伤害的是民众的心

[ 作者:刘春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7 录入:吴玲香 ]

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反映,他们县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主要工作就是填表,各类登记表、调查表、信息采集表、帮扶卡、扶贫手册、整改台账……他说,为打印资料,他们村已经用坏了3台打印机。(6月1日人民日报)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全体领导干部立即响应,上下一心,深入贫困户家中,收集基础数据,填写基本信息,切实做到摸清家底,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准备相关资料,这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填写各种各样的登记表,帮扶表,整改台账……数月如一日地辛苦工作,甚至打坏3台打印机,让人不得不怀疑,此种帮扶是真心实意站在群众的角度“扶贫”,还是搞资料,重汇报的“形式扶贫”?

堆积如山的报表、手册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把“扶贫”变异为“填表扶贫”“计算扶贫”,而且还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苦于应付,有口难言。长此以往,必将形成群众怀疑、基层埋怨、检查考核工作漂浮的现象,让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置于落空的危险境地。

俗话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扶贫”症结之一在于基层党员干部扶贫的能力不足,如何因地制宜,针对群众的家庭人口情况、家庭收入来源、专业技术潜能去帮助他们找出路,想办法,挖掘产业发展可能,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工作经验。

还有就是,部分党员干部认识偏离。认为给群众发点慰问品、送点慰问金,检查时群众说点“对路”的话就可以了;对上,把脱贫数据计算得“溜溜顺”,实在是“算不出”脱贫的来一个困难救助或者其他政策兜底,好,脱贫成功!于是,脱贫户“脱贫”又“返贫”,“返贫”再“脱贫”。

当然,考核重查看资料,轻实地了解。年终检查考核时刻,扶贫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整资料,要求只有一个,资料尽量多,面对扶贫工作点多面广。

脱贫攻坚,需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学”,通过学习、培训从技能上切实提高为群众脱贫增收服务的本领。脱贫攻坚,还需要改进考核的方式方法,除了看资料,还要深入群众,听其言,闻其声,只有这样才能摸清脱贫攻坚的“实底”。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要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全体领导干部必须坚决避免“形式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真抓实干,为脱贫攻坚尽应尽职责。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