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关键在干部这个决定因素,其中最关键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如何培养扶贫好干部,需要我们贯彻落实“五优先”的关爱政策。
待遇保障为“培育”扶贫好干部提供物质基础。据报道,今年五月初的国考补录,其中县(区)级及以下职位有2222个,占比超九成。一边是“千里挑一”的热门岗位,一边是“无人问津”的基层岗位。在批评广大大学生对好职位趋之若鹜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是基层公务员收入低、工作艰苦和职业发展前景不佳所带来的结果。通过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待遇保障,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等举措,为“培育”扶贫好干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让服务艰苦基层人员得实惠,才能让一线扶贫干部有奔头。
表彰奖励为“培育”扶贫好干部提供精神鼓励。要落实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重点向扶贫干部倾斜的表彰奖励原则。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主要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应当加强不同形式的物质奖励方式的灵活运用。让受奖励的扶贫好干部不仅获得精神上的荣誉,还能得到物质上的利益。既鼓励了先进扶贫好干部,又带动了其他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培养使用为“培育”扶贫好干部提供上升空间。要加强和重视扶贫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教育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扶贫好干部。一方面要重视从扶贫干部中选拔优秀的到领导岗位,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建功基层的扶贫干部,要优先提拔。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扶贫一线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扶贫干部执行政策、管理社会、服务群众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我省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省乡镇、贫困县(市、区)、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等人才工程,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
人文关怀为“培育”扶贫好干部提供人情关爱。一线扶贫干部,是社会矛盾的直接面对者,也是民众发泄不满与怨气的直接对象。在脱贫的攻坚阶段,他们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增进扶贫干部的归属感,增强他们扎根基层锻炼成才的信念。 一要改善扶贫干部的生活环境,增加乡镇的基础公共设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二要广泛开展谈心交心的活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消除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三要落实休假和定期体检制度。定期开展体检活动,增强干部自我保健意识。严格落实休假制度,确因工作需要未能休假的,应按规定足额发放未休假补助。
抚恤救助为“培育”扶贫好干部提供优待照顾。加强扶贫干部抚恤救助基金会建设,管好用好优抚基金,加大因公牺牲、因公致残、患重大疾病、特困扶贫干部的优抚力度。要深刻认识加强扶贫干部优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抚恤救助基金会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优抚工作。带着感情深入基层一线,切实帮助扶贫干部解决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