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要积极应对“农民工回流”现象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5 录入:吴玲香 ]

总量增幅5年来首次扩大、回流本地从业意愿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占半壁江山、从事三产比重上升……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一是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但增量主要来自本地农民工;二是外出农民工增速继续回落,跨省流动农民工继续减少。农民工越来越“恋家”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深刻社会影响。(5月4日《人民日报》)

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积极应对“农民工回流”现象。

首先,“故土难离”。恋乡情结重是历代农民的传统,故土有自己的根,自己熟稔的山、水和人。从小养成“知足常乐”的心态让他们不会对生活产生更高的要求,只要能吃饱、穿暖、有一个安身之所就别无太多的奢求。近年来,农村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便利了,房子一年比一年精致,而且农村的农业收入、补贴收入、土地收益都提高了。据权威机关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8%,之间的差异就是农民工人口。74%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但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土地——没了土地后再无法享受市民的福利和保障,对他们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这是农民特别担心的问题。

其次,“望城兴叹”。虽说 很多农村人都有一个“城市梦”,但是面对城市的生活成本高、社会保障不尽人意、休息权得不到保障,还有在城市身份的尴尬和严重缺乏归属感等。一些农民工考虑到无法在城市扎根,加之年龄大了,思乡日浓,纷纷选择退回农村重新做农民。毕竟,在乡村还有舒适的房子和温馨的亲情,更有一块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土地。当然,在一些地方,打工仔并不比当农民强多少,这就促使不少农民工选择“逃离城市”,回归乡村另谋出路,这是悲怆的现实和选择的无奈。

最后,“政策给力”。近年来,中央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农业收入、补贴收入、土地收益都有所提高。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逐步完善,农民的幸福指数有了提高。当然,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大搞开发,招商引资,推出一系列比较完善的鼓励措施,努力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资本回乡”“技术回乡”,这就为农民们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若能在家门口打工攒钱,农民们自然就不想继续过“背井离乡”漂泊的生活了。由此看来,农民工回流是未来几年的大趋势,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回流,是一种积极的产业发展信号。为此,当地政府应当因势利导,根据实际,加强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兴建返乡创业园,为对接返乡创业“筑巢引凤”,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优势园区和产业,实现本地产业经济与返乡农民工就业的良好对接。帮忙农民合理有序回乡创业,建设美丽的乡村,实现农民工由“东南飞”向“凤还巢”的大转变。

(作者简介:林日新,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