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干不了什么”是什么心态?

[ 作者:杨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1 录入:吴玲香 ]

近段时间以来,某国有企业党群工作部负责人老赵颇为发愁,企业党委安排他到一边远山区的贫困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确定了两个联系户。

可他认为,自己作为企业党委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没精力二没经验三没财力四没资源,让自己负责精准扶贫,跟赶鸭子上架差不多,恐怕干不了什么事,到底该怎么帮助结对贫困户脱贫呢?

但是,不去吧,企业党委已经作了安排,不服从组织安排肯定不行;去吧,他感觉自己又没有好的思路和办法,加上上级已确定了贫困户的脱贫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他不好向组织和贫困户交代。

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原本开朗的老赵一天如坐愁城。一段时间过去了,他依然成天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下去驻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这样的状态,不仅让人看着很忧心,扶贫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与老赵的情形相反的是,老何是某国有煤炭企业下属煤矿的一名党务干部,去年受企业党委安排,常驻川东北地区一个贫困山村进行精准扶贫。

刚接到驻村扶贫任务时,老何当时也曾有老赵般“干不了什么”的心态,可他没有因此而迷茫和烦恼,而是转变心态,愉快接受组织上交办任务,打起铺盖卷来到扶贫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干出了名堂。

到了扶贫村以后,老何马不停蹄,首先到村里党支部详细了解了全村贫困户的情况,然后到几户贫困户家里走访慰问,找出致贫原因,再深入田间地头,和当地老百姓拉家常,通过这些方式。老何很快就融入了当地,成为了村民们信赖的朋友。

摸清真实情况后,老何结合贫困户实际分别制定了扶贫措施,然后一项一项,一家一家的抓落实,不管刮风下雨,奔波在扶贫的路上。有次雨天,老何在查看药材基地时,不慎在湿滑的田埂上摔断了右手,即使打着绷带也坚持在田间地头。

老何的行为感染了乡亲们,有位80多岁的老人扶着拐杖走了七八里的山路,硬往他怀里塞了几捧自家种的花生,还拉着他的手,叮嘱他要千万注意安全,可别再摔了,因为村里已经离不开他了。

两年下来,老何扶贫的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面有老何的辛苦付出。老何说,看到贫困户们脱贫后的开心笑容,他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这两件事情,是笔者在参与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时了解到的真实事情。两个参与扶贫的干部,同样的身份,同样的任务,因为心态的不同,扶贫效果也大相径庭。

精准扶贫,既是国家大事,又需要每个有能力的人去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如果带着“干不了什么”的心态,亦或茫然无措,不知方向;亦或不入现场,不抓落实;亦或蜻蜓点水、应付检查,不仅会伤了贫困户的心,还会辜负组织和国家期望。

所以,对扶贫干部来说,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这不仅要求扶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心态也须精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扶贫干部首要转变思想,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既然组织和单位信任自己,让自己作为贫困户的脱贫联系人去帮助他们,就应把贫困户视为自己的亲人,从精神和行动上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心骨,让贫困户坚定早日脱贫的信心。

或许,有些干部确实是初次参与扶贫,由于情况不明,方向不请,难免会有老赵般“干不了什么”的心态,但扶贫犹如攻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其在坐在办公室蹉跎和烦恼,浪费宝贵的时间,不如尽快做到身入、心入现场,掌握第一手真实的情况,让贫困户和组织看到自己践诺于行的决心意志。

到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要与老何一样尽快融入农家小院,走到田间地头,坐农家凳,说农家话,吃农家饭,不当翘脚老板,甘当泥腿子,因人而异,认真分析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提出有建设性的扶贫举措,找准致富的门路,做到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作为组织或单位派出的扶贫工作联系人,还要把包容、开放、借鉴、创新的思维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养成善于借力的良好心态和行为,善于利用、引进单位、社会等各方的帮扶政策和帮扶资源,努力争取帮扶资金,跟进帮扶举措等,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

诚然,或许个人的能力确实有限,但领受了精准扶贫任务,就绝不意味着无可作为。只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帮贫困户想办法、出主意,谋出路,抓落实,就会从“干不了什么”变为“什么都干得了”,就会有助于贫困户早日脱贫,方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贫困户的期盼。

(作者单位: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