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诏安县一分管扶贫副乡长在扶贫补助金指标分配中“照顾”老家所在村,分到指标的贫困户中竟然会出现有房有公司的家庭。(4月20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朝中有人好做官”、“有熟人好办事”,一直是很多人信奉的处事准则。然而这个规则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尤其是在扶贫工作中,就万万不能用,但现实中偏偏有人甘冒大不韪,把本是扶贫济困的惠民资金,特别“照顾”老家村、自己人。案例中钟武钦利用手中的权力搞“偏心”,明显是典型的假公济私。
优亲厚友,扶贫是这样玩儿的吗?
不可否认,亲戚之间互相照顾,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人之常情”,但作为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要知道,扶贫款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有些甚至是“救命钱”,如今却成了某些公职人员的“唐僧肉”,被钟武钦之流肆意分给特定关系人。如此明目张胆的滥用权力,实在是令人气愤。
当然这也不是个案。近年来,一些被人民寄予厚望的扶贫干部,频频利用手中的权利蚕食扶贫款。有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小乡长,配置的公车竟然是进口“皇冠”;有的人打着“扶贫”的旗号办实体、搞项目,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扶贫款“洗”进自己的小金库。扶贫怎能先扶亲?优亲厚友要不得。
扶贫款屡屡被基层干部“洗劫”,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手中权力过大,缺乏制约和监管。钟武钦之所以敢在未经镇班子会议研究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取消别村指标,把新增的指标留给“自己村”,就在于其手中掌握重权,没人敢管,群众更是敢怒不敢言。“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和利欲熏心的态度,让扶贫工作在诏安遇到了“肠梗阻”。
扶贫领域的腐败令人深恶痛绝。当前我国处在脱贫的攻坚时刻,强调精准扶贫,就是要杜绝私心,把宝贵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任何借扶贫之名假公济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明,实际上都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渎职与愚蠢。精准扶贫,不允许私心作怪,更容不得权力寻租。扶贫款不是“唐僧肉”,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分毫也不能染指,否则,必将受到党纪国法严惩,付出应有代价。
作者地址: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