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总结基层“假作为”花样翻新,一些干部竟成“套路”高手的现象。貌似卖力,实则装样,人到心不到,这类“假作为”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喊口号很积极,行动上难见影”。有的做“太极推手”,一推二拖三绕,应付了事;有的把开会、发文当作推卸责任的良方,开会等于落实,发文等于做过;还有的“消极应付”,遇事绕着走,不敢动真格。(4月1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从“不作为”到“假作为”,虽然改掉了“不作为”这个坏毛病,但是从根本来说,“假作为”的危害不比“不作为”小。“假作为”重点在一个“假”字,何为“假”?“假”代表的是不真实,不是本来的。用在作为上,就表示这个作为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由此看来,干部的“假作为”实际上是务虚的,这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而且破坏了良好党群关系。
当前基层反映强烈的这类“假作为”现象,反映出这些干部缺乏担当精神、缺少责任意识。群众来办事,先是被“热情”接待一番,然后是被回复不确定、拿不准,最后是被“送到”别的人员处,把群众这样推过来推过去,结果群众事情还是没有办好。这些干部只会敷衍了事,不会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考虑,就成就了“假作为”。
这些“假作为”的干部,自以为没被发现,就心存侥幸,就继续“假作为”下去,能混一天是一天,但在当前的高压态势下,这种行为终究逃不过处理,最终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作者单位:绵阳市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