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先扶心

[ 作者:小蝌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2 录入:吴玲香 ]

历年来,党和政府都将扶贫工作作为政府民生工程来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后,全国各地方政府更是将扶贫、脱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轰轰烈烈的对点、对户、对人的扶贫工作中,扶贫政策的落实使许多贫困家庭受益,走出了生活困境,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然而,也出现许多不愿意脱贫,任凭政府百般资助,却不舍“贫困”帽的群众。究其原因,一是“懒”,依赖救助成习惯;二是“贪”, 不愿放手所享受的针对贫困人员的优惠政策。

有一家单位对点资助一个村的2名贫困户,每户赠送两头猪仔,每三个月就派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指导养殖。一年以后,其中一户靠卖出的肥猪挣了6千来块,并学会了生猪养殖技术,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脱去“贫困户”的帽子,满怀希望的奔向新生活。反观另一家,村里出名的贫困人员,待猪稍大一点,就宰来吃了。单位技术人员诧异的问:“怎么就吃了呢?”答:“这不是改善生活吗?也是你们扶贫的内容啊!”结果,这户现在还领着村里每个月200元的补助,而且背地里还笑话另外一家傻:这下脱了贫,每个月送上门来的钱就没了吧?上医院看病要自己掏腰包了吧?看他们累死累活的,自己的小日子多潇洒!

扶贫不扶“心”,对于这类人员是永远脱不了贫的。本来可以依靠自己做的事,怕累不做;本来政府和社会给于了其脱贫的条件和环境,怕失去拿习惯的救助,甘愿什么都不做而坐等救济,既达不到扶贫工作的初衷,也不是扶贫工作的目的。人民日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一文中,报到的云南省西畴县以“西畴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带领县里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靠的不是“等、靠、要”,而是自力更生,靠的不是“红头文件”,而是“群众主动”。

正心修身干事业,“心”在首位。只有加强引导、加强教育,在扶贫工作中加入“精神扶贫”,让贫困人员正确树立起“我要脱贫”,而不是“要我脱贫”的观念,才能促使他们由心而发的、自觉自愿的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脱贫的道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