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张奎:服务三农路在何方

[ 作者:张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0 录入:王惠敏 ]

一、服务“三农”历史背景

自1979年农行恢复开始,“三起三落”的农行再承服务“三农”使命,那春走田间地头,遍放小额农贷,秋收入村入户,清收到期贷款的场景再入眼帘。及至数载循环,履行着最为原始、最为率直的服务“三农”职责,但我们不要盲目地认为服务“三农”就是单纯向农民发放贷款,以解决农民生产所急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启动的“普惠制”式的小额到户扶贫贷款,就出现过不盯项目、见人点铆的大跃进式投放,不仅没发挥好服务“三农”支持效果,而且在冲进度和累数字过程中,违规操作不时出现,道德风险由此产生,于是就出现了大投放、大损失、大核销、大处罚的尴尬境况。

九十年代末,农行对服务“三农”又有过新尝试,三户或五户联保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又始终没从支持刀耕火种的思维中跳跃出来,“天女撒花”式的突击投放,暴露出大量的风险问题。加之有的地方贷款由村镇干部包办代替,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不时发生,没和农民见面的贷款大面积悬空,清收没有着落,至今伤痛未消,虑及扼腕,依稀“三农”年年支持,面目岁岁依旧。

2009年,试行“三农”事业部制的农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给服务城乡二元定位的农行提出了新要求,企盼有新跨越。特别是地处山区的基层农行,不得不认真思索找准支点,寻求突破,创新着力,促见成效。

二、当下农村经济现状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广大的山区,刀耕火种沿袭千年,农民在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辛勤耕种,只可生存,绝难致富。如不寻求突破口和依托平台支撑,无论出台什么政策,无论投放多少信贷资金,都将无济于事,期盼与现实的落差当越拉越大。“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土地承包到户,解决的是人民群众吃饭的温饱问题。随着几十年的时光飞逝,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吃饭已不再是困扰人民群众朝暮为之担虑的问题,而是在吃饱穿暖后,对生活充满更高层次的期盼,致富畅想不断放飞,希望在人格上、生活方式上,淡化去城乡二元化的审视差别,并通过努力的发家致富,实现农村人与城市人一样同档定位,同沐党的政策光辉。

八十年代初,农村出现了打工潮,“逃离乡村”成势不可阻挡。继之农民工就以农村为点,以全国为圆,用他们的勤劳和汗水在浇灌美丽的期盼和致富梦想。时过经年,农村从视觉感观上,已成美丽乡村雉形。君不见茅屋瓦房成为追古忆往的沧桑记忆,荒原古道成为魂牵梦萦的浓浓乡愁,磁砖小楼星罗成幢幢雅致的别墅,迁居新农村面貌缤纷呈现一派热闹向荣。依稀间农民似乎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存方式中解放出来,成为富庶一方的新一代农民了。然而,在这一派新面貌的背后,却有着不得不引人关注的问题。

一是空余的“黄鹤楼”随处可见。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出,孩子上学问题的平等施行,有经济实力和欲成城镇居民的农民就自在城镇涅槃下来,农村的房子就成为对乡土的记忆,甚或作为养老度闲的故园。

二是留守的人群从“996138”部队不断向“9961”部队转变。过去到农村去,留守在农村的均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到农村去,普见老人和儿童,预想再过不了几年,农村当遍留老人了。这一劳动力的全面转移和新的栖居形式,相映满目,无须杜撰。

三是农村田地多有荒芜,并且单独耕种,其成本大为增加,除自足口食外,是种不出致富花朵的。厌种,弃种成单打独斗农民再不思顾的挥汗之为。农民算过,就一亩水稻,收成八百斤大米只可卖千余元。如外出打工,即便当小工,一月就可挣两到三千元,并且来得是那么的快而又直接。耕种一亩三分地还受风雨调节的自然环境和兽虫灾害的影响,预期是那么的不可确定和把握。

传统的刀耕火种和单打独斗,已彻底丧失了农民耕作乡土的积极性,这对传统农业划时代的冲击变化,就为服务“三农”提出全方位的新要求和新思考。特别是承担面向“三农”神圣职责的农行更应审时度势,在提出对“三农”服务到最后一公里的畅想中,不得不凝思新通途、构筑新载体、搭建新平台。如尚还在小额农户贷款春放秋收上去打转转,还用老思维、老方法、老套路去做服务“三农”,多成“刻舟求剑”之行,必将落伍于世事变化和相悖农民的企盼要求。

三、服务“三农”路在何方

放眼而望,在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牵引激励下,怀揣资金欲有作为的拔尖农民又返乡回来,流转土地和林权,欲在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化上做文章。一些企业和集团也欲在农村去分得一块蓝海市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灌注新的农业生态理念,如雨后春笋拔节而出。面对这一新情况,如泛涌之大潮,催促着党和政府及时进行政策调整配套,消费流通市场重思构筑,金融服务适变创新,以在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实施中,取得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建立新功勋。当此时刻,实施突破性和有效性服务“三农”的基层农行,不得不“敢问路在何方?”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16年10月25日,在农行重庆市分行三季度业务经营分析会上,行长韩国强同志在讲话中,就为服务“三农”超前思维、高瞻远瞩地进行了阐述。他先从经营层面报告说:“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方式是由主体市场和客户决定的,当前,经济在转型,市场在变化,新技术在推出,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个性、更苛刻、更超前,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及时更新经营模式,用新业务、新产品、新体验去吸引客户。”同时还指出,如我们在经营中任“沿用过去的老经验、老套路、老办法,对客户不分析、不挖掘、对新业务不学习、不掌握,就无法将自身产品与客户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从这番表述中,我们读懂了一位先觉先知的高级管理者的睿智,适变求变顺应天时者的犀利洞悉。接下来,韩行长再又细化讲解了面对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求全行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现实的高度,把握工作重点,创新产品服务。

一是依托平台建设支撑,以互联网技术优化融通、融资、融智、融商的“四融”平台,进而助推“三农”业务突破性发展。

二是建立管理技术支撑,积极推行管理创新,补齐管理短板,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是运用信息系统支撑,强化科技驱动,加大云计算、物流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变数据优势为发展优势,化数据能力为竞争服务能力。确保服务“三农”工作接地气、合下情、能操作,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服务“三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

亦如春雷惊梦魂,蛰伏旧思散烟云;开目满映芳菲景,育绽奇葩放风情。当此时刻,作为服务“三农”的基层农行,必须从“吼得凶,拉得少,跑得慢”的“拖拉机”式的服务行动中脱胎出来;从老套路老方法的按部就班中脱胎出来;从做表面文章弄花架子的应付了事中脱胎换骨出来。

思“三农”之所思,急“三农”之所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深结情感,宽拓蓝海。亦如毛主席所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去是大有作为的”抓住时机,转变观念,寻求支点,便是当下基层农行服务“三农”不可迟疑与懈怠的。谁先凭借现代科技的东风,捷足先登拓开延伸通衢,即便是神行太保,也撵不上身先的步子。否则,就会在同业的如梦方醒中落伍,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悲叹者、淘汰者。

眼下成观举国,科技信息已附身每一个体,男女老少都在一机在手中享受信息科技带来的快乐,运用信息科技给予的方便。因此,我们就要借敏锐地洞察力,认真思索服务“三农”的方法、产品和群体。

如果时代步伐已登上波音的弦梯行将“巡天遥看一千河”,而我们还在沾沾自喜中蹲在拖拉机上坐地日行不几里,岂不成嗤之以鼻的天下笑?于是乎,作为服务“三农”的基层行,应按韩行长要求,瞄准农村变化的新情况,大趋势,“以‘惠农通’服务点为基本载体,升级打造重庆版‘四融’平台,将每个惠农服务点建成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让“四融”平台成为服务“三农”的核心引擎。”是为“物竞天择”先知先行的当机选择。

一是在“三农”贷款支持上,要从盯瞄千家万户的“普惠”投入,施力向借平台、倚项目、拓产业上作为。面对农业朝着现代化、生态化、效益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求变、应变、适变。如还在老口号、老办法、老思维、老套路中去做服务“三农”工作,就会与客观现实相去甚远。《察今》上的“上胡不法先王之成法,非不贤也,胡可得而法”的说法,可就阐明求变、应变和适变的精辟之道。从现实农行网点布局和人力资源上看,要在服务“三农”中去面对千家万户,实不可能,也不现实,从走过来的历史路径就可以得出结论。然而,在农村出现新的发展萌动、绽放新的发展曙光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政府政策引导,在地域自然资源、区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积淀上进行思考支持“三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扶持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化、规模化、旅游观光化上花精力、做文章、出效果。这里有个鲜活案例可做借鉴:我行有位大客户为转投农业项目,于2013年成立了重庆文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文化镇的和家、山寨等七个村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让农民把流转的5800亩荒山土地向公司入股,前四年每亩按年给付农民贴补资金300元,自第四年开始,按公司取得利润的四成分成。这一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显。2016年6至7月,共采摘花椒90万斤,吸纳劳动力3万余人(次),向农民支付劳务费用700余万元。我行在深入实地进行项目调研中,遍山接岭的农民把“遍地英雄下夕阳”的宏大劳动场面进行了淋漓尽致和心旷神怡的演绎,特别是农民心怀喜悦说出的几个做梦就没想到,时刻响彻耳鼓,久久不可忘怀:“我们做梦就没想到荒山野岭还能派上大用场,通过开发种花椒;我们做梦没想到祖祖辈辈当农民,居然通过合作社入股土地让我们一夜摇身一变就成股东,当上一个小老板;我们做梦就没想到脚不出门,不离乡背井就可打工挣现钱;我们做梦就没想到寄盼打工发家致富的梦,在我们自己脚下这块乡土上就能实现。这真是又一场伟大的‘土地革命’啊!”

我们也在为之欣喜若狂中,及时与企业谈定向所有股东分红和发工资时,必须用我行的惠农卡承载,同时让公司部、个人金融部和片区二级支行跟进帮助农民进行贴身理财和提供多元一篮子金融服务,并作为支持特色“三农”的认真探索和标准示范。这一亮点无不看到支持“三农”的潜力所在,一镇一主导,一村一品味,当是我们施力的重点,圆梦的平台。

二是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和接地气的让人民群记得起放不下的粘身产品。应杜绝一厢情愿且不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而架设的“空中楼阁”。应在优化一张卡、运用一张网上,上下联动切实下功夫做出领先潮流和适应潮流的好产品。眼下,农行卡分七大类,共715个产品,就我们银行工作人员都把握不全,更何况是人民群众。所以应从总行源头思考打造一张全功能自然加载,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快捷、适用的银行卡。在此基础上,让一卡同互相网实施有效无缝隙对接,在大数据应用功能支撑下,让人民群众一卡在手和一网联通中,解决自助资金汇兑、贷款循环用信、理财适时开通,保险交费线上运行。真正把银行的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个角落,把银行开在每个人民群众的口袋中。此外,还要让人民群众在充满意趣味娱乐中了解金融知识,运用金融产品,传导金融业务,让每一个体都是一位“银行客户经理”,都是一个农行的“物理网点”。在用好E终端中,把韩行长提出创建的“普惠金融样板区”、“特惠金融引领区”、“联网金融创新区”要求落到实处,做出效果。坚决摒弃搞花架子做政绩工程,造指标数据应付考核的自欺欺人所为。以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贴心的服务“三农”工作让党政满意,人民满意。

三是在打造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的通途上,要把口号式呼喊化为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分层面积极作为。就梁平县来讲,应按县上的“十三五”规划,做大做响国家级“优质粮油基地、蚕桑生产基地、中国优质梁平柚基地、西南竹产业基地、渝东北无公害蔬菜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此基础上,再分层面进行积极作为。

面对偏远乡村,结合政府高山移民和窝棚户搬迁改造,在聚集移民的新农村,运用政府担保基金和政府担保平台推出农村“三农”贷款,切实支持加工业、地域非物质文化特色手工业、乡村旅游美食文化农家乐服务业发展,以让群众迁得出、坐得住、有效益、能生存,有力破解随搬迁失去土地,入新居无可生存的后顾之忧难题。

面对资源整合重组,实施土地和林权流转的大型农业产业项目,在取得政府确权办证后,运用土地经营权和林权“两权”抵押提供信贷项目支持,在依托企业集团,返乡创业能人的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让农产品种植业,牲畜禽饲养业,在绿色环保生态友好中,突显个性,放大特色,持续实现其最大经济价值,让企业得效益,人民得适惠,社会添福祉。

面对高山深壑和广袤平坝,要结合政府重大旅游打造,深度旅游开发,休闲旅游引导做好美丽乡村勾画。未来中国,随着国力强大和人民富裕,旅游将成持续地消费文化、快乐心理疗理文化和追觅情殇的怀旧文化产业。在探觅奇山秀水后,乡土田园便是人们返璞归真静悟禅道的理想厚土。其农业产业链将有伟大的连接,服务“三农”将会不断出现新契机、新通途和新选择。于是,我们应在先知先觉中有新行动,新作为,捷足先登去迎得新市场,占领新蓝海。在临渊羡鱼的适时结网中,取得服务“三农”的大收获,浇铸情系乡土的新丰碑。

作者系农行重庆万州分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金笔记农金情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