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陈江华:不要惊讶,这就是发达地区的农村

[ 作者:陈江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0 录入:19 ]

——阳山调研有感

题记:2017年1月7日,教育部长江学者团队农村土地制度调查组阳山县调查分队乘坐大巴来到阳山县农业局,随后等候于此的各乡镇负责人把对应的调查小组接到所在的乡镇,第二天正式开始入户调查工作。

一、乡镇经济发展现状

我们小组去了两个镇,分别是黄坌镇和大崀镇,这两个镇耕地面积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上多为难以开发利用的石头山,土壤较少,但当地自然环境较好,山清水秀。这两个镇人口规模比较小,均在1.5万人左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商业活动不活跃,十天才两次赶集日,镇上都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有宾馆和旅店,其中大崀镇的银行网点只有一家,且只有在赶集当天才能办理业务。黄坌镇镇区虽然有一条国道穿过,交通条件较好,但当地非农就业机会匮乏,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与前沿阵地,经济总量长期位列全国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也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正因为广东经济发达,就业岗位丰富,工资水平较高,才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粤寻求就业与发展的机会。但深入到粤西北的农村才深刻地意识到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欠发达区域难有机会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贫富差距过大。

二、农村家庭生产模式

既然是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查,那先来谈谈该地农地禀赋条件与农地制度实施情况。在所调研的这两个乡镇,户均耕地面积在2亩左右,人均几分田地,土地经营收益只够维持温饱。而在部分人口增加较多,土地在一轮承包后就没有调整的地方而言,土地产出连家庭温饱都维持不了。在青山绿水之间,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严重束缚。

(1)家庭劳动力分工模式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走出贫困陷阱,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务工地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在当地非农就业机会极其缺乏的条件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留守人员以中老年、妇女和儿童为主。留守人员主要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以及照看孙辈。农村基于性别与年龄而形成的这种“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模式,存在较多的隐忧。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务工收入不高。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当地外出务工人员中80、90后与我同龄,务工月薪大多在2000至3000元之间,文化程度几乎都是初中,这也许是能解释外出务工收入不高的原因之一。从我的经历来看,当年我的初中同学绝大部分选择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后读了高中或者中专,但这里80后与90后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比例高的让我难以理解。为了找到答案,我询问这些农户当年大部分年轻人为何不选择继续读书呢?其中一位农妇说“田地这么少,饭都不够吃,哪有钱读书呀”。确实,八九十年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家庭收入非常低,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父母允许其选择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改造传统农业,引入现代新要素,要求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人力资本。而目前这里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仍然低下,外出就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难以打破目前的贫困陷阱。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普遍存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低的工资收入,将子女带到务工地上学面临诸多问题,将子女放在农村让父母照看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关爱与教育缺失,子女因缺乏正确的指引而产生厌学、养成不良习惯和形成错误价值观的可能性提高。

(2)帮工现象犹存

在计算农户家庭用工时,发现当地普遍存在帮工现象,主要发生在亲戚之间,即先完成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会主动免费帮还未完成的亲戚一起做农活。而在笔者老家,多年以前还会有亲戚来帮工,现在亲戚基本兼业,干完了农活接着要从事非农工作。规模较大的农户在家庭劳动力短缺时一般采取雇工的方式来完成农业生产。为何这里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然存在帮工现象,而笔者老家农业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

这就与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有关,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低,成为黄宗智所谓的“缺乏市场出路”的人。正因为“缺乏市场出路”,农户才愿意给亲戚免费帮工,农村传统的互帮互助秩序才能得以保存,否则就会受到市场交易行为的冲击。正因为当地农户“缺乏市场出路”,进一步抑制农业分工演进,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部分农民虽然会打一些零工,但零工这种活也很少,大部分人一年内都找不到30天的零工活干。因此,当耕地资源匮乏与农业生产规模及其细碎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大量转移后仍然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身体较为健康的留守劳动力家庭而言,隐性失业现象仍普遍存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地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非常低,农民生产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基本不卖,主要用于家庭的消费与喂养家禽。即使家庭经营规模相较于其他农户较大,其生产的粮食也不会拿去出售,为了消化多余的粮食,农户会选择扩大家禽饲养规模。当地饲养的家禽主要为远近闻名的清远鸡,这种鸡肉广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当地城乡居民对清远鸡的偏爱简直到了让外人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步,其中一个事例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在镇上一个小区居民楼里和一位村民访谈,发现她家的阳台上竟然用笼子关着十来只鸡在饲养,他们为了能够吃上美味的鸡肉宁愿忍受肮脏的鸡粪和令人抓狂的跳蚤。虽然家家户户养鸡,但大部分人家养的鸡也不是以出售为目的,只有养殖规模达到100只左右才可能向市场出售一部分。养这么多鸡也主要用来满足家庭的消费,当来了客人或自己想吃时就杀一只。

源于家庭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成本比较低,家庭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采购肉类与油盐酱醋。

三、种植结构

当时我们就在想,既然耕地面积太小,农业产出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基本不存在农产品货币收入,家庭留守劳动力收入太低,那为什么不发展土地节约型的养殖业或畜牧业,比如多养一些猪或牛,拓展家庭劳动力的配置空间,以增加家庭收入。可能是在较大的市场风险面前,风险规避型的农户不仅缺乏技术与资本,而且抵御风险能力差,选择只养鸡或许是合理的决策。

如果是因为发展家庭副业需要较大投资使农户缺乏养殖其他家禽、家畜的积极性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土地极其稀缺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存在土地浪费与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就令人费解。对于水田,当地农户的传统耕作习惯是种植早稻后在该地块上继续种花生,通过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实现土地充分利用的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阳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良的水光热条件。然而,大部分农户只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完之后也不继续种包括花生在内的其他农作物,导致土地利用不充分,存在土地产能浪费的情况。我们问农户为什么不种晚稻呢?得到的反馈是,别人都不种,只有一家种的话,稻谷会被鸟吃掉。这里就体现了水稻种植的协同效应,区域化种植能够使农户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状况与地权稳定性

农地流转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产生,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自家的田地免费交给本村亲戚耕种。当外来工商资本或者大户来租种土地时才需要支付300元/亩-500元/亩的租金。其中一个自然村将本村小组上百亩的田地流转给了外来大户从事蔬菜种植,一位农户对该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行为明确表示欢迎,这样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收入,而且还能通过为其提供劳务获得工资性收入。所以,从这一案例来看,引进工商资本从事农业生产,与农户之间形成要素契约,有助于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当我问农户为什么不自己种菜自己销售呢?农户反馈主要是因为单家独户搞的话,不仅规模小,而且销路也是问题,成本高,风险大。

随着调研的深入,走访过的村庄不断增加,了解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由于我来自于江西的农村,记忆中老家的土地每隔几年就要大调整一次,从我记事起,村里的土地最少大调整了5次,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调整了2次。而这次调研的两个乡镇大部分农村一轮承包以来就没有调整过,部分村庄在一轮承包期间只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办法,所有的村庄在二轮承包以后都没有再调整过。为什么同样处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安排下,我老家和阳山的土地稳定性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为什么我老家土地频繁调整,农地使用权非常不稳定,而阳山县农户土地使用权非常稳定?

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耕地面积差异所引发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问题。在我老家,人均水田面积2亩多,农业生产以商品化为目的,所产农产品主要向市场出售以获得经济收益,农产品商品化率较高。一直以来,务农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农业收入是务农农民家庭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口发生增减变化后,必然对土地调整提出要求,村庄内部也对定期调整土地形成了一致认识。而阳山县农民从土地获得的产出只能维持温饱,不存在通过市场销售农产品获得收入的情况,家庭收入主要依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获得的非农收入。在山区耕地已经极其细碎和分散的情况下,调整的难度非常大,土地调整成本高于土地收益。因而村民之间认同土地不再调整的做法,土地能够在长期内不调整也不会出现大的矛盾,即使调整,人均土地面积变化也不大。事实上,我国农地政策一直在加强土地的稳定性,要求保持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稳定,主张不再调整土地。因而,阳山县二轮承包以来土地不再调整的做法也是有法可依。

五、农地确权认知

土地确权颁证情况与农民对该政策的认知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阳山县确权的主要工作(测量、核对、公示)已经完成,只是还没有将证书发放到农户手中。对于政策的认知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村干部对于确权政策比较了解,而普通农户对于确权政策的具体含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绝大部分农户都希望获得确权证书,但是又有重新调整土地的想法。他们认为证书有比没有好,有了证书意味着自己对土地的使用权的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保障。但是确权政策要求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不能借颁证之机对田地打乱重分。因此,农户是矛盾的,由于他们对确权的具体政策含义不了解才会出现绝大部分农户希望获得确权证书而又想调整田地的现象。总体而言,年老与家庭人口减少的农户不希望调整土地,年轻与家庭人口增加较多的农户希望重新调整田地,但大多数农户还是希望重新调整土地,解决新增集体成员没有土地而家庭人口减少却依然占地的矛盾。

六、农业生产投入与农业技术应用

农户生产依然依靠传统的经验,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农户种植水稻主要施三种化肥,分别是复合肥、尿素与碳氨。访谈中一位农户向我们透露,由于自己化肥施用量过多,造成他们家水稻在今年减了产。农家肥方面,由于家家户户养鸡,大部分农户会将产生的大量鸡粪投入田地中。

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抑制了农户农机投资的热情,同时,山地丘陵地形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阻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也就更高。以收割环节为例,只有道路两侧的水田才能采用收割机,但由于细碎化严重,农机作业效率低,收割机每亩要价130元-150元,而同期笔者江西老家收割机作业费用只需每亩80元。当地不能用收割机收获的水田,只能采取人工的方式。但是这里大部分农户依然在使用脚踩的打谷机(人力装置),而这种打谷机在笔者老家2003年后就无人使用,换成了效率更高的用汽油发动机带动的打谷机,可见这里的生产方式非常落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可能是因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能够满足细小的经营规模的需求,加上家庭收入不高,农户自然缺乏采用效率更高的农业技术的动力。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地块细碎,土地高低不平,而且没有机耕路,部分农户只能购买小型旋耕机,在地块之间转移时,很多时候需要扛着走。

七、非正规金融渠道化解资金难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者听到学界与政界在强调农村金融的作用,不断呼吁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殊情形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然而,我们发现的事实是,农户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较低,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即使发生借贷行为,所筹款项也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费领域,借贷资金主要用在建新房、医疗与婚嫁三方面。而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方面,普遍通行的做法是农户向农资经销商赊账购入,待农作物成熟与收获完成后再结算,这样即使农户在农业生产开始前缺乏资金也不用担心农业生产无法进行,给农户减轻了经济压力。在熟人关系网络中,农户与农资经销商之间关于农产品延期支付的合约在重复博弈与声誉机制的作用下能够保证农户及时履行合约,体现合约的自我实施特征。真正需要资金的是从事较大规模养殖与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因为这类农户需要进行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

农户需要资金融通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亲朋好友等非正规信贷途径,而不是通过银行等正规信贷渠道获取。亲朋好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具有无书面借贷证明、无息、无约定还款日期的特点,一般是农户家庭有了剩余资金之后一次性或分多次偿还。亲朋间的资金融通更是一种关系投资,体现农村社区互帮互助的特征。当自己信任的亲朋处于困境时,情感性关系圈开始运作并发挥作用,使其在农村社区提供的保障下获得所需的资源。这也许是农户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依然能保持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

八、农村住房与医疗

经过这么多天的访谈,和来自不同家庭的农户接触,能够帮助我们从多角度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在建筑方面,土砖房在各地方的农村还是比较普遍。新建的房屋以两层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农户,也会通过借贷等形式筹资,使新建住宅达到村庄平均水准。在医疗方面,遇到两户悲惨的家庭,这两户家庭均有一位成员因患上癌症或白血病而医治无效死亡,使家庭欠下较大数额的债务,这就是所谓的“人财两空”。还有部分家庭的成员患上重病,花费巨额医疗费用,虽然恢复了健康,但家庭陷入贫困,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虽然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了新农合,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且报销比例有待提高。

九、发展思路

调研过程中与调研结束后,我一直在思索破解阳山农村发展困境的良方,认为阳山在以下方面还有较多工作需要去做:

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村山区旅游资源;当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而且山多为石头山,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造成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阳山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企业较少,其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当地连绵不绝的山脉、耸立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与潺潺的流水为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其次,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引进与支持林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林木加工业,增加当地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

再次,做大做强家禽饲养加工业。清远鸡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而且当地具有浓厚的养鸡氛围,政府部门应引导市场主体形成“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有效的组织形式,帮助农户强化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引导,树立本地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商品化养殖,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开辟收入来源。

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当地农民家庭收入低,一旦发生意外或者遭遇重大疾病的打击,家庭将陷入困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来避免农民家庭因病返贫与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三农研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