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扶贫领域的“蝇贪”打通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是最大的得民心工程、最有效的安天下之举。扶贫领域的“蝇贪”主要有三大危害:
侵害群众利益。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题为《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文章披露:2016年全国处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12%。被处分的7.4万人有的可能贪占只有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几头牲口的事,看似事小,但他们可能剥夺了一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机会,甚至是危害他们的生命和健康。
祸害扶贫大业。扶贫领域的“蝇贪”,针对的是最贫困的群体,挑战的是惠民政策的落实,削弱的是脱贫攻坚的士气,吞噬的是脱贫奔康的成果,剥夺的是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媒体披露的四川安岳增花村一个村干部给孤寡老人办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需要“意思意思”,老人不得不“请客”被吃掉600元的事情,不仅给安岳县扶贫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四川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抹了黑。
动摇执政根基。“蝇贪”从群众身上剜肉、从百姓碗里夺食,比“虎害”更有闹心之堵、切肤之痛。个别地方对“蝇贪”打击不力而掉入了“塔西佗陷阱”。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老虎’离得太远,‘苍蝇’每天扑面”,“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蝇贪”泛滥,其害如“虎”。我们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惩治“蝇贪”:
阳光。阴暗角落是蚊蝇的滋生地,阳光是防治“蝇贪”的一剂妙药。搞好惠民强农政策宣传,群众人人懂政策,“苍蝇”也就无空子可钻;认真落实村民自治制度,使群众在脱贫攻坚重大事项中有建议和决策权;切实搞好精准扶贫的村务公开,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堵漏。苍蝇不叮无缝蛋。加强教育特别是警示教育,促使干部树立起“不愿腐”的正确心态;健全完善扶贫管理制度,细化操作流程,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压缩腐败空间;强化日常监管力度,畅通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渠道,彻底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拍蝇。构建起“小官大监督”体系,让约束权力的“笼子”,既关得了“老虎”,也围得住“苍蝇”。各级纪委要有“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高举“蝇拍”,瞄准“蝇贪”轨迹,重拳出击,杀一儆百。
群众利益不容侵占,农村“蝇贪”当严惩。唯有一手下猛药、一手治病根,才能使农村“蝇贪”无容身之地。
作者地址:四川省万源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