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如绣花尤须“打版”精准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3 录入:吴玲香 ]

3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习近平在肯定四川一年来工作后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新华社39日)

说到“绣花”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对于“打版”笔者做一简单赘述。它指的是服装制作、绣花起底的第二个环节,通俗而言,打板和制版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起头样。它是裁缝根据客户或者设计师的要求把立体的服装或所绣图案平面化的一个过程,然后用这个样板来裁面料。那么,对于脱贫攻坚来说,要“绣”好这朵花,就得“打版”精准。这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所言,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尤其是,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这个功夫来自一点一滴,来自脚踏实地、有的放矢。

当然,如果按照“绣花”的程序,“打版”时安排的颜色不恰当,没有把相同的针迹同时刺绣,就不可能把不同位置的针迹连接起来,以减少换色及剪线的次数。这也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一样,脱贫攻坚的统筹协调安排尤为重要,需要切实从地域环境自身出发,优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治标需治本。无疑,“打版”精准,可以稳定花样,很好的防止“绣花”过程不走样,偏离既定的边界。但“打版”精准只是第一步,需要切忌“过厚”。这里的“过厚”便是扶贫过程中急功近利、浮躁、“人工造景”“数据脱贫”等等如是。正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泛指了党员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高度,也点明了扶贫的最终效果皆取决于困难群众。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关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关乎让13亿中国人包括贫困人口同步小康的历史任务。2020年已然接近,在这关键时刻,不能缺“愚公精神”,更不能缺“绣花”般实打实的“打版”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这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高度。这一战略的实施,显然离不开“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精髓在于“因贫施策”。“绣花”需一针一线精准到位,扶贫也就得根据致贫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把致贫的矛盾吃透,找到“症结”所在,从而解决它。虽然,现实中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群体原因也有个体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生态原因以及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因。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滴水也能穿石。相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措施得当,精准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号角吹响,决胜在即。这朵已“绣”的扶贫之花静待开放,在这关键时刻,更是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如何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如何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笔者相信,只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定能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格答卷。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